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政策法规 » 石油政策导报 » 正文

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日期:2007-05-10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郝明大

国际石油网

2007
05/10
14:0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五点一线沿海 经济带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我省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既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出的,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践的;既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行之举。全省上下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实施这一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来,确保这一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大战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具体说来,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全省4200万各族人民谋划福祉。

  众所周知,我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省份,在共和国发展建设的历史上,曾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一五”计划结束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和60%的钢产量,均产自我省。直至文革前夕,我省的工业产值和上缴利税始终在全国数一数二。从1952年到1993年实行分税制以前,我省在42年间共上缴中央财政3032亿元,扣除同期国家对我省支出的1037亿元,我省的财政上缴可以再造两个辽宁。我省的装备制造业,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共和国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条重轨,第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第一台重型水压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都诞生在我省。改革开放以前,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为巩固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建立共和国的工业体系,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人民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来,承受了更多的改革陈痛,负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理应与全国同类地区的人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富足宽裕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28年来,我省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却明显地落后了,甚至有些民生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个世纪60年代,我省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但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了1400多元,排在全国第16位;农村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比,却低了500多元。此外,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总量小,收入水平低,我省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问题也比较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繁重。早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尽快找回辽宁作为沿海省份,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让全省人民与沿海发达省份的人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过上更加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是我省历届领导班子的所期所求,更是现任省委省政府的所急所盼。2005年,省委省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客观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认真借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开发利用沿海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刻认识我省省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重大发展战略,从而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为我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了美好前景。根据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我省沿海经济带地区的人均收入将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沿海经济带的拉动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或超过沿海省份的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长期困扰我省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许多重大民生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缓解或化解,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有明显提高。可以预见,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现之日,就是勤劳勇敢的辽宁人民找回尊严、扬眉吐气之时。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省委省政府在组织实施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这一事关全省人民长远利益的重大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情倾力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一是筹集上百亿元资金对我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彻底改造。截止2006年底,全省14个市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1212万平方米,使34.5万户、120万名棚户区居民告别了破旧不堪的棚户区,住上了温暖舒适的新楼房。目前对5万平方米以下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两年后,我省存在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历史就将彻底结束。二是在全国率先提出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先后筹措资金数亿元支持就业再就业,从而使新出现的3.5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实现了全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三是筹措资金40多亿元提高了32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12万名优扶对象的抚恤金标准,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投入资金11亿元,为城镇80万名“4050”人员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补贴;投入资金1.04亿元,解决了城镇困难群体的取暖问题。五是投入资金14.2亿元,使143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将66.7万名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六是投入资金3.2亿元,提前两年在农村全面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1813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占应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的84.3%。七是投入资金2.6亿元对470个村实行整村扶贫,使40万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八是筹集资金24亿元,新建农村黑色路面3690公里,改造路基8445公里,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九是投入专项资金2.1亿元,解决了58万名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十是投入专项补贴资金4.6亿元,全部免除了260万名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上述实际行动中,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受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英明正确。

  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大战略

  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三条基本要求的第一条。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者是全面论和重点论统一论者。坚持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才能得到加强,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全面发展中经济发展这个关键,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实践证明,这些年我们辽宁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所以能取得明显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省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比,所以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自己和自己比,经济建设成就卓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而且充满着振兴的希望。但如果把我省放在全国大格局中去审视,特别是与我们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去比较,我们不能不承认我省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好、不够快。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经济是现在居全国经济总量首位的广东省的两倍,而到了“十五”末期,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则是我省的两倍半。“十五”时期,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2%,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仍有不小的差距。“十五”时期,我省作为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则低了6.2个百分点;作为一个沿海省份,我省的出口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则差了8.3个百分点;作为一个曾经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利润的工业大省,我省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虽高达15.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差了2个百分点。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缩小乃至消灭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早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呢?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无疑是我们最现实、最理想、最明智的选择。

  我省处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面临着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京津冀”沿海经济区脱颖而出,环渤海各省市均依据沿海优势谋求大发展、快发展,正所谓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省是沿海大省,全省14个市中有6个在海边,2/3的国土面积在离海岸100公里范围内,有宜港海岸线100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公里,优良商港港址38处,有大小港湾40余个,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而且沿海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腹地支撑广阔,我们没有理由守着金山,甘居落后。正因为如此,我省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强省的发展战略一提出,就得到了国内国外的密切关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广泛认同。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各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摆放项目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国内外知名企业竞相涌入,“五点一线”的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预测,“十一五”期间,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可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可增长25%;到2010年,五个重点发展区域的起步区将全面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初具规模,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将达到55%以上,占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在沿海经济带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增长速度将持续达到或超过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将显著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将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将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将初步形成,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提前实现,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美好愿望将真正变为现实。

  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就经济抓经济,更不能唯经济抓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统一体的系统工程。在这里,四个方面的建设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建设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的加强,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的进步,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社会建设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因为如此,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抓好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坚持在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将其纳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安排。在政治建设方面,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宣传和贯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努力在全省形成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舆论氛围。在社会建设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和谐辽宁的目标任务,并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辽宁的着力点;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各级党政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努力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是协调发展的大战略

  坚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三条基本要求的第二条。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事实表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首先,符合统筹城乡的基本要求。我们正在开发建设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绝不仅仅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经济带,而是城乡一体、城乡共享的经济带。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我们既要建设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结构合理、适宜人居的新城市,又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又要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为骨干的第一产业;既要大幅度地提升我省城市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又要大力度地扩展我省农村经济的对外开放渠道;既要为发展大中城市经济开辟广阔的空间,又要为发展作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载体的县域经济搭建可以利用的平台;既可以大量地安排沿海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又可以大量地承接腹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为了解决好我省的“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的优惠政策。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实施后,不但这些政策会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而且随着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和我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还会出台新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惠及“三农”。总之,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对于我省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符合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改变了我省原有的经济布局。这种改变,既为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腹地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布局主要在腹地,从而使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心。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就是要将沈阳作为连接沿海与腹地的枢纽,促使腹地利用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向境外海外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利用腹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以便形成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有效衔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沿海与中部城市群的良性互动。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大中城市高度集中、重化工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网络密集、物流中心功能完备、科学教育较为发达等近海腹地优势,在向沿海拓宽发展空间的同时,可与沿海地区共同构建国家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为此,省委省政府将统筹规划沿海与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石化、钢铁、新材料、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鼓励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同时,还将支持中部城市群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等多种办法,到沿海投资兴业。二是沿海与辽西腹地的良性互动。辽西沿海经济区将以锦州湾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主动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双重辐射,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省委省政府鼓励辽西腹地在能源、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与沿海对接合作,形成具有辽西特色和优势的新型产业群;鼓励锦州湾港区发挥港口优势,构筑多层次、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完善港口服务功能,使其成为辽西腹地及内蒙东部地区的物流集散地和商品配送中心。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大力支持辽西腹地以各种形式参与锦州湾港口建设,在锦州沿海经济区内设置“飞地”,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辐射带动朝阳和阜新加快发展。三是沿海与东北腹地的良性互动。东北腹地产业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备,拥有众多大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造船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是我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商品粮和能源基地。省委省政府将实行灵活互利的资源配置政策,促进辽、吉、黑及内蒙东部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效整合资源,拓宽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加强沿海与内蒙东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沿海地区提供港铁联运等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腹地提供煤炭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三,符合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是把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纳入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坚决防止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出现经济和社会事业“一头重、一头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二是把切实加强沿海经济带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招商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既鼓励各类投资者到“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投资兴办经济实体,也鼓励各类投资者到“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投资兴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实体。

  第四,符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我省是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拥有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发挥东北腹地的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利于发挥我省的沿海优势,加快我省开放型经济建设;有利于发挥我省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有效地承接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促进我省外向型加工业发展。近年来,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高速增长,开放型经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我省的潜在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濒临日韩的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把日、韩投资作为我省吸引外资的重点,但到目前为止,我省仍不是日、韩对华主要投资目的地。韩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在山东和江苏,日本对华投资的重点在江苏和广东。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既可以增强我省对外资本特别是对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落户我省,又可以发挥辽宁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促进外向型加工业发展,拓展腹地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的独特优势,提高我省经济的外向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构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条基本要求。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区域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我省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正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划设计的,也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组织实施的。

  坚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决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目前,国内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特别是在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土地政策的情况下,开发建设用地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辽宁沿海地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整体开发的地域,充分利用海岸线周边废弃的盐田、盐碱地和荒滩,作为开发开放空间,既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又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耕地。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规划面积中,80%以上是废弃的盐田或盐碱荒滩,基本上没有耕地,特别是没有基本农田,完全符合国家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要求。

  坚持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会不会给出我省沿海地区乃至整个渤海湾带来环境灾难?这是有些人特别担心的一个大问题。从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重大防范措施看,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以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新理念推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省委省政府作出明确规定,进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准进入。不但如此,对“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也要尽快依法淘汰。省委省政府已向社会郑重承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出现新的污染源。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以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为保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把“五点一线”经济带真正建成生态经济带和循环产业带。

  第三,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优先安排“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村屯绿化。加强沿海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和保护,对辽东湾和鸭绿江口湿地等13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严格按照《辽宁海洋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把开发和保护海洋岸线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对处于“五点一线”经济带的城镇和乡村的环境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认真解决沿海农村一些地方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新村镇。要使“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既有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又有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五,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治理,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地等污染的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进程。到2010年,我省沿海省辖市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县(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60%以上。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确保那里的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执法人员行政不作为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要求、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处。要加大“五点一线”各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第七,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产品价格中应体现污染治理的成本,使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到生态补偿。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开展排污交易试点,降低污染治理成本。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确保污染治理设施高效、稳定运行。


  第八,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有关企业的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随时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第九,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大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努力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

  总之,以“五点一线”为重点,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手笔、大战略。积极推进这一战略,全面实施这一战略,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希望所在,是辽宁4200万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