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2月份我国原油出口量从1月份的30万吨减少为0吨。数字的背后,透射出国家能源发展审慎选择——“严出宽进”促能源供需平衡
中国海关日前统计数据显示,在原油出口方面,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共出口原油30万吨,比去年同期的43万吨锐减三成以上;换得的资金也从去年同期的1亿美元以上减少到8185万美元左右,锐减四成。2月份当月,我国原油一滴未出口,出口量从1月份的30万吨减少为0吨。专家表示,这一特殊情况是否能够持续还需观察,因此不能判断未来我国是否将杜绝原油出口。
究其原因,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分析认为,国际油价的暴跌和国家关税政策的调整,导致出口企业核算发现,出口原油盈利不大。
在全球大背景下,原油出口作为企业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发展国际油气贸易的有效手段。单从油价的因素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跌破每桶78美元高位后下行并在60美元左右徘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但多数业内人士倾向于后者因素,即目前我国对能源产品实行“严出宽进”政策,认为这是从根本上维持国内石油供应平衡重要手段。
从2006年11月1日起,国务院对原油、煤炭等4项能源类产品加征5%出口关税,同时把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进口税率由3%-6%降低至0-3%。其中,原油进口关税由原来6%左右降低为2%,原油出口则开征5%的关税。国务院对于能源类产品进出口税收的一降一升,财政部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鼓励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同时也利用了出口关税政策的调高,进一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石油政策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国内从事原油出口的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企业出口原油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自2004年开始,我国原油出口政策做了一些调整。2004年,我国取消了原油的出口退税。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决定,从9月1日至当年年底,连续4个月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
随着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后(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2005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3.17亿吨,其中净进口石油1.36亿吨,进口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6%左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2006年9月在第七届中美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上表示,面对国际油价持续处于高位的形势,中国实施立足国内、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煤炭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基础保障作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石油替代产品,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
专家认为,对原油出口实行“严出宽进”政策,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毕竟,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以前,石油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现行的原油产销政策必须考虑到未来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接续、能源战略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出宽进”政策出台和实施的背后,是国家立足国内油气供需平衡的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