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科技 » 石油技术动态 » 正文

中国石油“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攻关纪实

日期:2007-05-21    来源:中国石油信息网  作者:中国石油信息网

国际石油网

2007
05/21
16:0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上世纪中叶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不仅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宝库,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体的油气储量,建成了大庆、渤海湾、长庆、新疆等十几个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部分盆地已进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新时代。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盆地从陆相断陷一种类型,扩展到陆相坳陷和前陆等多种盆地;层段从源内一种成藏组合,扩展到源内、源上和源下三种成藏组合;地域从东部老油区,扩展到中西部新油气区。从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重大科技项目,其目的是为中国石油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经过5年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成效显著。项目启动以来,已相继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塔里木等盆地的碎屑岩、火成岩和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最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已占60%%以上。

  2004—2006年,中国石油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共获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633.2亿立方米。其中,鄂尔多斯、松辽等坳陷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3亿吨,塔里木盆地塔中台缘带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探明油气储量8273万吨,四川盆地川中前陆斜坡须家河组探明天然气储量1078亿立方米,松辽深层断陷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深层火山岩大气田——徐深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18亿立方米,开辟了我国陆上“第五大气区”。

  通过该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研究,建立了中国陆上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推动了中国石油构造勘探向岩性地层勘探的重大转变,实现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大规模勘探,取得了重大勘探发现。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是继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地质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目科研成果2006年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具体成果如下:

  1.系统建立了“四类盆地、三种储集体”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与成藏地质理论,揭示了不同类型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创建了“构造—层序”成藏组合理论:提出“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概念及14种模式,首次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标准;发展了“六线、四面”圈闭成因理论:“六线”指岩性尖灭线、地层超覆线、地层剥蚀线、物性变化线、流体突变线、构造等高线,“四面”指断层面、不整合面、洪泛面、顶底板面;提出了“三大界面”控制宏观分布理论:认为最大洪泛面、不整合面、断层面控制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域展布;揭示了四类盆地富集规律:坳陷盆地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藏”、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陆相前陆盆地“冲断带扇体控藏”、海相克拉通盆地“台缘带礁滩控油气”,指导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2.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建立了大型坳陷浅水三角洲前缘带砂体大面积分布成因模式:揭示了陆相坳陷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分布,广泛发育牵引流成因的大面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成机理,有效储层具有明显原始沉积相、成岩相的“相控”特征;提出了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机理:指出陆相坳陷盆地大型三角洲砂体与湖相生油岩大面积错叠连片,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岩性圈闭,低油气水柱与中低压力系统等因素,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揭示了含煤地层三角洲平原——前缘过渡带发育高能河道、心滩等优质储层机理与油气分布特征;揭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三组合分布理论:提出以初始和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源内、源下、源上三种成藏组合,揭示了三组合油气藏分布控制因素和源下超压“倒灌式”成藏机理,开辟了在主力烃源岩下伏地层勘探的新领域。

  3.创新了系统的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为储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自主创新了区带、圈闭评价技术和规范标准:首次提出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的“四图叠合”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大面积三维地震体中层序格架的“十图一表”圈闭评价技术、程序与工业化规范标准;开发集成了面向大面积薄互层砂岩、深层火山岩、缝洞碳酸盐岩等复杂地质目标的高分辨率地震采集与处理配套技术;自主开发了针对性的中低孔渗储层预测技术,发展了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和吸收衰减技术;攻克了火山岩气藏钻采技术,形成了快速钻井、气层保护、井筒评价、高效压裂等配套技术,共获得国家专利21项。

  总之,该项目创建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石油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效勘探和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