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大幅提高,在国际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配套重大装备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地位和竞争能力取得实质性提升的最有效推动力量。
主流船型订单居世界第一
在船舶工业科技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船舶行业重点开展了占全球船舶市场80%以上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大型化科研攻关,特别是满足国际船级社协会共同规范要求的油船和散货船,迄今为止已承接640多艘次船舶订单,一度占全球同类船舶订单的1/4。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低迷期,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用无压载水设计的4600标准箱宽体集装箱船,逆市接获批量订单。我国自主研发的30万吨级大型油船等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船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常规船型。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底,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手持订单所占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一。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与韩国并驾齐驱的造船大国。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其中,造船产量达6560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5.4倍,世界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17%提高到44%。
战略性重大装备领域获突破
我国船舶行业相继在战略性产品和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液化天然气(LNG)船是世界上制造难度系数最大的船型,被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2010年,我国不仅实现了14.7万立方米LNG船的批量建造,而且推出了自主研发的16万立方米、17.5万立方米和22万立方米三种新船型。目前,17.5万立方米船型已成功承接批量订单。从引进LNG船制造技术到第一艘国产LNG船完工,再到完全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我国仅用了10年时间。
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满足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战略的需求,我国已形成系列大型浮式储油船(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主流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国产海洋工程辅助船目前已占据5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还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该型平台总投资9亿美元,单台相当于3架空客380的价格之和。
造船效率、效益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造船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核心关键制造技术开发取得成效,推动了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促进了造船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造船效率与日韩等造船大国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好望角型散货船等船型的总建造周期几乎缩短了50%。
效率的提高带动了全行业效益的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6000亿元,为2005年的5.4倍;实现利润445亿元,是2005年的10.3倍,利润的增幅远高于产值的增幅。“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实现利润是“十五”期间的18倍,年均增长超55.5%。
科研成果产生辐射效应
我国船舶科研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不仅在国有企业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民营企业生根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船型科研成果帮助民营企业承接订单近2000艘、1亿载重吨,很多成果成为民营企业的主打产品。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极大地带动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等企业共同参与的造船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数字平台技术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民营造船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造船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