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国际石油要闻 » 正文

降龙渤海湾·冀东南堡油田发现记②--探龙

日期:2007-06-13    来源:新浪网  作者:星辰

国际石油网

2007
06/13
14:0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冀东 南堡油田

    2007年5月13日,冀东南堡油田
  冀东油田勘探部主任边军送给我们每人一本油田印发的小册子---《找油的哲学》,精致的压膜铜版纸封面上印着一个蔚蓝色的地球。
  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石油地质专家写的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一句在冀东油田尽人皆知的名言:"归根到底,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
  "找油人的工作,就是找到理由说服自己和别人去打井,思路至关重要。"仅仅赶上了南堡大发现后半程的边军对我们深有感触地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2006年5月26日,周末。
  晚9时,刚从其他油田调到冀东任勘探部主任不足一个月的边军接到了一个电话。没有寒暄,电话那头,总经理周海民用不容置疑的声音布置道:"你马上通知总工程师、地质师、钻采院院长、研究院院长以及各有关部门一把手,带上××井相关资料,今晚12时到我办公室开会!现在你记一下名单---"
  窗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出了什么严重的意外?
  不,仅仅是一口探井的一个油层受到污染突然出水,对此,个别工作人员提出,该油层电阻率偏低,也许原本就不是一个油层。
  雨夜12时。
  秉承老石油人一切军事化的传统作风,边军记下的名单上的所有人准时齐刷刷坐到了周海民的面前。每个人,都被要求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是用有油推论去找油,还是用无油推论去找油?当我们遇到复杂情况时,当找油遇到挫折时,是应该首先检讨我们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失误,还是去寻找否定油层存在的理由?
  讨论一直持续了6个小时,直到天亮,雨停。
  基于有油推论,四代石油人在南堡苦苦寻觅;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论证有油推论,成为新一代石油人崭新的思路。
  在思维模式转变的一刹那,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地下世界。
  一次否定自我的转折
  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
  2007年5月12日。
  送走当天采访自己的最后一批电视记者,董月霞坐到办公桌前长吁一口气,忽而笑逐颜开:
  “这几天总是被记者们拉着问二次三维、二次三维,看来你们真是被这些技术问题搞糊涂了———南堡现在找到的这10.2亿吨储量本身,其实并不是通过所谓二次三维地震找到的……”
  听到此,记者不禁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在此前关于南堡大发现的几乎所有报道中,1997年冀东油田在国内首开二次三维地震先河一事,都被列为大发现勘探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是……
  “二次三维地震本身并不是一项技术,它所指的仅仅是重做一次三维地震———但是重做的这一次三维地震,是高精度数字三维地震,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做的完全不同。”董月霞笑眯眯地告诉我们,二次三维并不是直接打开南堡海上大发现的金钥匙,但是二次三维地震对陆上勘探突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海上勘探树立了信心,提供了模式———南堡10.2亿的储量,都是用高精度数字三维地震找到的。
  笑容里透着轻松。
  然而,10年前重上三维地震的决策,来得绝不轻松。
  1995年,与众多国企一样,为走出困境,冀东油田展开了一次“全员大讨论”。
  讨论中,当时只有32岁、一直在冀东油田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和组织工作的周海民提出,地震资料质量差是制约勘探取得进展的关键因素,并建议重上三维地震。
  早在冀东油田成立之前,1982年南堡凹陷上就进行过国内最早的三维数字地震勘探,1984年亲自在这里主持过三维地震的李允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是把两个物探队的两台二维地震仪合在一起,“拼”成一台设备来搞。由于技术条件和认识的制约,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被误认为断层,原本地质结构复杂的南堡凹陷被误解得愈发支离破碎。
  1995年,距老爷庙地区第一次数字三维地震勘探,刚刚过去了3年。
  重上三维地震,就意味着否定前人甚至是否定自我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史,地质认识上的反复和勘探难题的解答,都是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来实现的。然而,令人难以决断的是,此时的地震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较之几年前,究竟有没有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足以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愿望?
  地震资料品质改善之后,是不是就能够发现油田?
  如果试验结果证明答案是否定的,重上数字三维地震的钱———平均30万元/平方公里———打了水漂,这个责任谁来负?
  油田正值不景气时期,是豁出大把资金去再上三维地震,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多打几口油井上?
  ———冀东油田小,万一碰上运气打出一两口井来,产量就能够上去一截,小日子就能过得不错。
  如今看来,所有问题的背后,指向的其实是同样一个问题———南堡凹陷到底有没有现阶段能够探得出、采得到的整装油气资源?
  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勘探理念问题:勘探,允不允许失败。
  周海民告诉记者,勘探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勘探没有失败、探井没有空井”。如果没有中国石油这种勘探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精细三维地震的实施,也就不可能有南堡油田的发现。
  1996年,冀东油田特邀全国地震专家为油田“会诊”。结论仍然是地震资料品质差、对地质情况掌握不精确。
  1997年,由冀东油田第三任总经理徐中清拍板,在一直“有油无田”的老爷庙探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当年该探区便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60万吨,老爷庙的“香火”一下子旺了起来,冀东油田由此走出了持续近40年的勘探谜局。
  接下来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插曲:
  1998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
  一大早,拍板决定重上数字三维地震没几个月的徐中清,把后来分别成为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的周海民和张国旗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目光有些异样的徐中清告诉二人,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
  1997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至9.13美元/桶。这个价格,对于刚刚开始进入世界原油供需体系的中国石油行业来说,已经明显低于了生产成本。
  生产,就意味着亏损。
  就在前一天晚上,爆竹喧天、普天同庆的大年初一,思索着下个月就发不出工资的残酷现实,一夜之间,1996年才从青海调到冀东的徐中清急聋了耳朵。
  因为暂时失聪,徐中清的声音显得比平时大了许多。徐中清再次拍板:从下月开始,全公司上下改发70%的工资!
  70%的工资发了半年,国际油价终于回升,到这一年年底,员工补发了所有工资。但是就在改发70%工资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往前滚着做”的二次三维地震全覆盖的脚步也没有停顿。
  随着二次三维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到2004年,几十年来一直认为是“断块破碎油田”的冀东油田陆上部分,最终变成了一个较为整装的亿吨级油田。
  更重要的是,二次三维地震使人们认识到,对地下地质构造的了解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过去找不到油的地方,只要改进采集方法和处理技术手段,就有找到油的希望。
  一种勘探思路的厘清
  油在中浅层,外方的目标是深层,所以错过了
  2007年5月12日。南堡油田陆上开发先导试验区的井场。
  海风呼啸。
  清晨出发时,阳光灼热空气透明的唐海县城街头,行人大都穿着短袖T恤衫;但在岛上,日上三竿,下早班的石油工人还穿着厚厚的棉袄。
  在十几米高的钻井平台上,与来自大港油田70D8钻井队支部书记韦林的对话,常常不得不大喊着进行。
  ———在南堡钻井跟以往有明显的不同吗?
  ———十几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那阵儿,考核钻井这一块儿的工作成绩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进尺,也就是说钻机往地下打了多么深;现在指标就多啦……
  告别“进尺情结”,关注的焦点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钻井是龙头,多打进尺是关键”,到现在“一切围绕地质目的组织实施,多找储量是重点”,这是包括冀东油田在内的整个中国石油行业近年来经历的一个整体思路转变。
  而对冀东油田而言,如果没有这个宏观价值取向的转变,也许,整个南堡大发现的突破将无从谈起。
  2002年9月5日,在天津杨村的一间会议室里,中石油作出了收回冀东南堡海上探矿权的决定。
  这个时候,正是冀东油田通过重上三维地震对陆上油藏勘探开发逐渐打开新局面的时候。收回探矿权之后,冀东油田没有急于上工作量,而是对既有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精心评价和优选勘探突破口。很快,在南堡滩海大面积整体部署高精度三维地震。
  而这一年,也正是层序地层学在南堡凹陷乃至在整个中国进入工业化应用的开始。
  层序地层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项建立在精确三维数字地震资料基础上的新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于操作的等时地层对比技术。
  这一理论对地质条件像“一个盘子摔碎了又踩了两脚”的南堡凹陷尤为重要———“盘子”虽然由于远古复杂的地质运动而“摔碎了”,但相对较大的“碎瓷片”仍然存在。
  从对精确三维数字地震的再认识,再到精细勘探的成套方法,石油人对南堡地区油气资源的重新认识,终于从二次三维地震的技术层面跃升到了思想的层面。
  坚持东部陆相盆地富油凹陷理论、强化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之路,由于掌握了地层顺序的密码,寻找南堡大油田的金钥匙终于真正到手了!
  事实上,冀东油田公司在滩海打的第一口探井,也就是南堡油田的发现井———老堡南1井,就在外方勘探井的同一位置。外方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装备,但为什么与大发现擦肩而过?
  董月霞说,油在中浅层,外方的目标是深层,所以外方错过了。
  或许,这样的解说仍嫌专业。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003年非典期间,借限制人员流动之机,周海民召集地震、解释、评价等方面的20多名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综合研究,对300多口探井的老资料重新认识。
  结果,在对高尚堡的研究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总共查出2000多米漏掉的中浅层油层,相当于“捡回”了1亿吨规模储量。事后,这项被非典“困”出来的研究获得了中石油内部当年的一个特等奖。
  然而,从董月霞的口中我们得到了证实,“非典捡回来的1亿吨储量”,其实都是陆上储量,既不包括在如今万众瞩目的10.2亿吨“南堡大发现”之中,与之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小故事屡屡被科研人员提及、以至于被媒体和坊间普遍认为是南堡大发现中的一个经典瞬间呢?
  董月霞揭开了谜底:
  比特等奖和亿吨储量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技工作者们意识到,在与高尚堡新增储量区同属南堡凹陷的滩海地区,中浅层完全可能存在较为整装、足以越过海上开发成本门槛的规模储量。
  中浅层有油!
  正是基于这条逐步厘清的勘探思路,找油人的目光一点点聚拢回海上。
  那里,不再是一片刚刚写下合作勘探不成功纪录、空留三口废弃探井的茫茫滩海。1000平方公里,随着一次性三维地震全覆盖的实现,随着陆上勘探中逐步累积的关键技术的应用,随着精细勘探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完善和深化,南堡凹陷这座“地下迷宫”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魔术般速度的背后
  老"会战"拼的是人力,新"会战"讲的是体制和技术
  2007年5月12日。
  前往南堡一号人工岛的路上,由于司机选错了线路,采访车意外地驶过了旷野上一个孤零零的小院,来到冀东油田发现井南27井场边。
  “那就是冀东油田的发现井南27井!”冀东油田党委副书记王富告诉我们,油田正准备在这里搞一个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冀东油田的发现井。这使我们骤然联想到一个中国石油史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名字———铁人王进喜。48年前,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号”出油时,王进喜正是钻井队队长。
  或许要寻找发现于1979年的南27井的钻井队队长不那么容易,毕竟那个时候冀东油田尚未成立;但是,当我们提出希望采访老堡南1井的钻井队长时,王富也面露难色,“当时打井的是其他油田的钻井队,打完井人家就走了,马上找有难度。”
  其他油田?2004年老堡南1井出油时,名不见经传的南堡油田还远远达不到石油会战的程度,为什么直接关系到勘探成败的第一井,会交给其他油田的钻井队?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冀东油田的职工队伍是如此的精干:现有在职职工4000多人,其中30%是科技人员,大本以上学历的占三分之一,中级职称以上占四分之一多。除了少量的勘探试油队伍之外,这个油田根本就没有多少施工作业队伍,传统意义上“头戴铝盔走天涯”的一线石油工人,少之又少。
  “冀东油田实行的是‘油公司’管理体制,油公司内部主要是勘探开发和生产组织,其他施工队伍大都是通过招投标选择,通过市场机制把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施工能力最强的队伍整合到一起。”冀东油田副总经理金明权为我们彻底揭开了这个谜底。
  南堡油田公司经理冯京海告诉我们,从2004年5月23日老堡南1井开钻,到2007年5月3日南堡10.2亿吨大发现正式对外宣布,仅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这一魔术般的速度背后,除了精细勘探的找油思路之外,油公司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作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方说,海油陆采,建人工岛,通过公开的招投标,我们聘请在这方面国内实力最雄厚的交通部上海航道局来完成,他们刚好在曹妃甸港区有工程项目,本地情况非常熟悉,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400多亩的1号人工岛就浮出海面。
  “再比如说,在勘探开发南堡油田之前,我们这些人都是从没‘碰过’海的旱鸭子,但是有了油公司体制,我就可以直接聘请世界著名的石油专业公司———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公司的海洋作业专家到冀东来,对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传授,诸如海上快速钻进、海洋安全环保、海上施工管理、海洋作业理念等海上施工作业的知识与经验等……”
  所谓油公司体制,就是公司以管理、技术和勘探生产为主体,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实行施工作业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作业单位,并对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成立于1988年的冀东油田是国内第一个从组建之初即按油公司体制设置的油田。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冀东油田正式成立的文件,是石油部在撤销之前颁布的最后一个“红头文件”。
  如今,“会战”在南堡油田的施工作业人员,共有两万多人。当时参加过组织1988年会战的李允富禁不住感慨道:“这如果是放在从前,光政工干部就得调来多少人,得解决多少个思想问题,树多少个典型,才能把会战拿下来啊。”
  但是在今日的会战现场,上至油田老总,下至一线普通工人,却没有这样的顾虑。“老会战拼的是人力,现在讲的是体制和技术。在油公司体制下,可以保证参加会战的每个人用最高的效率把自己最擅长的活儿干好,也就是说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一位到冀东参加新一轮石油会战的其他油田中层干部告诉我们。
  那么,在今日的现代化石油会战现场,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曾经屡寻不获的油龙,究竟是被什么样的科技长缨降伏的呢?
  □本报记者 朱艳冰 郑建卫 张辉 李斌 [唐山、北京报道]
  请您继续关注本版《降龙渤海湾·冀东南堡油田发现记之三·擒龙》
  链接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原理,达到直观反映地下地层和沉积体分布的技术手段。
  三维地震:通过对地下三维空间的采样、处理与分析,从三维空间研究地下地质条件的地震勘探技术。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