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借集团公司对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品结构调整机遇,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巩固和扩大传统产品优势,围绕“1145”工程,提出实施“油蜡联产”、建设世界级石蜡、润滑油生产基地的目标,瞄准市场需求变化,着力开展石蜡、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工作。
广泛调研——对比中巩固优势
石蜡、润滑油是抚顺石化石油一厂传统创利产品,在原油资源、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人力资源、质量检测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因追求低成本而带来的薄利中间产品过剩、厚利高低两端产品不足的弊端逐渐显现,无形中造成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为扭转这个局面,这个厂抢抓市场先机,集中优势做大做强做精石蜡、润滑油基础油这一高效创利品牌,将寻找工艺操作指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作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质量升级工作。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交流,在前期组织检测人员到国外就出口食品蜡FDA试验方法进行考察基础上,重新完善石蜡热氧化安定性分析、石蜡抗氧化剂BHT等分析标准。为了解国内石蜡和润滑油生产、销售情况,组织人员到大连石化等国内石蜡、润滑油生产企业对石蜡、润滑油生产工艺、质量检测、销售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向客户征求石蜡、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意见。
同时,这个厂科研技术人员对相关产品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也在一并进行,利用现有设备对市场上销售的石蜡、润滑油组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化验,从构成上寻找不同点。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在完成近千组分析数据对比后,企业得到结论,石油一厂生产的石蜡的含油量、针入度、颜色、热安定性、稠环芳烃紫外吸光度等各项指标均位列同业前茅,润滑油基础油除外观色度上存在的差距外,其他各项指标也均好于同类产品。
精心排产——促产品质量升级
面对企业优势和个别指标存在的不足,石油一厂结合生产装置特点,从主客观上查找原因,组织主要管理部门及生产车间从工艺、技术、操作等层面展开攻关,按原料切割、后期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逐级制订方案、研究制定措施。
工艺上,根据产品品种,优化蒸馏原料切割方案,调整各原料产量;酮苯在保证蜡含油合格的前提下,对溶剂组成进行调整,在冷冻负荷不变或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凝点;增开冷冻机和降低处理量保证获得凝点合格的脱蜡油。糠醛装置降低处理量,延长精制时间、提高溶剂比。对中间产品罐进行漂罐或置换,单罐单储;采取氮气密封措施,尽量降低原料中残炭增加量;保持大庆、沈北原油比例;集中输送、集中加工、连续生产,减少原料和中间产品损失等组织生产。
为确保产品质量,投入资金对质量检测设备、生产环境进行更新或修缮。引入2台先进分析仪器,对原有分析设备全面校验,并增加产品检测频次及项目,将蒸馏、酮苯、糠醛等装置馏出口样品的分析时间间隔由原4小时、8小时全部改为2小时一次,对样品除进行常规分析外,还增加了石蜡滴熔点、润滑油旋转氧弹、酸值等项目的分析。
投入资金20万元对石蜡生产环境进行治理,增加生产隔离措施,防止产品生产污染,并顺利通过辽宁省卫生监督所一年一度的卫生复查及三年一次卫生许可证的换证,确保了食品级石蜡生产及接触人员的安全。
技术研发——拓展发展新空间
好的产品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保障。
为进一步扩大高熔点石蜡及高黏度润滑油的生产规模及优势,这个厂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创造了条件。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一方面将课题竞聘引入项目研究,根据科研人员对课题项目调研程度决定项目负责人,并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交流,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合作研发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成功完成石蜡调合、石蜡水下造粒及工艺包的设计、石蜡物性改造研究等20多个科研项目,使石油一厂的石蜡品种开发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创建石蜡研发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继2006年9月,“昆仑牌”全精炼石蜡被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润滑油基础油继续保持中国石油系统内润滑油质量合格率100%的记录之后,首批650吨70号食品级石蜡、833吨HVI500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成功,又为将抚顺石化建设成为世界级石蜡、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