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资讯 » 国际石油资讯 » 正文

美国重量级参议员利伯曼:美中可不必为能源而战

日期:2007-06-19    来源:中新网  作者:中新网

国际石油网

2007
06/19
08: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美中 能源而战

    当许多人为美中在贸易和汇率方面的纠纷而担忧时,不少有识之士更担心这两个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果因为能源和环保问题走向对抗,其风险度和危害性远大于贸易摩擦。

    报道称,重量级参议员利伯曼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这样的忧虑。不过他喜欢以中国一句老话“不战而胜”来提醒各界:事情还没到无法扭转的地步,美中两国完全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在能源问题上不发生冲突和战争。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上周四和周五连续两天,就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对美国利益的影响举行听证会。

    与被称为专给中国“挑刺儿”的USCC以往举办的多数听证会稍有不同的是,此次有各方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的听证会,呼吁美中加强能源、环保对话合作的声音,远大于一味指责中国威胁的论调。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哈伯特表示,到了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比美国多11%,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与美国一样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度很高。她说:“这意味我们必须积极与中国对话,寻找办法,让中国在国际经济和能源系统中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哈伯特指出,过去两年美中积极交流,通过能源政策对话、战略经济对话、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等诸多机制进行协商。双方在清洁煤炭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民用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进行合作。刚结束的第二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计划进一步拓展能源合作空间。

    美国环境署助理署长艾尔斯指出,201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美中在环保问题上拓展合作空间至关重要。她说:“共同合作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导致的环境挑战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也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共同利益使环保和能源成为美中关系中最有希望和最重要的合作领域。”

    报道指出,在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理性的美国人意识到,对中国的一味责难既不公平,也于事无补,但中国人显然无法走美国人“大方消费”资源的路线。唯一的出路在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帮助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合作开发可替代能源,并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必须正视的是,政治因素干扰着正常的能源与环保合作。正像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尤金最近指出的那样,一方面,一些美国人认为,具有“重商主义”倾向的中国正在一门心思抢占世界石油供应;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人担心无法正常地获得能源供应,同时不断拉长的能源供应链易受攻击。分析人士相信,中国与苏丹、委内瑞拉等对美“不友好国家”开展石油合作,美国国会否决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分别加剧着各自的担忧。

    尤金认为,西方国家应当了解两点:第一,中国的海外能源产量只是西方大公司的零头;第二,能源安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至关重要。他指出,如果双方对贸易和投资持开放态度,两国都能从稳定的能源市场中获益;美中对话有助于增强美中对全球市场可靠性及安全维持机制的信心。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