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油价保持高位震荡、中国CPI持续上行的环境下,中国炼油行业正在并且已经陷入了大面积亏损之困局。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行业实际状况的真实写照。仅从上市公司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报告来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业务经营亏损就分别达到61.32亿元和5.76亿元,而地方和合资的炼油企业亏损则更多。虽然4月份上调了成品油价格,但对于第二季度,许多炼油企业对业绩并不看好。例如,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原油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年的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就认为:在二季度原油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国际市场成品油与原油仍保持较大价差,但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未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的条件下,企业将面临全面亏损的局面。至于2011年全年,鉴于中国的特殊性,情况也并不乐观。正如汇丰6月份预计的那样:“尽管原油价格下跌,但由于政府控制汽柴油价格来应对通胀,中国的炼油企业可能正面临2008年10月份以来最大亏损。下半年的炼油毛亏损率可能仍会维持在每桶约10美元。”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炼油行业亏损之困局呢?我们认为是现实的市场、资源、政策、企业等内外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今日炼油之困局。
一、政府主导的市场扭曲了价格信号造成炼油企业亏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是一种实际不存在的理想状态,真正存在的是后三类。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成品油市场是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价格是由厂商来确定的,而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监管。
我国的成品油市场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政府制定,企业基本上没有定价的权利。这在2009年5月7日起执行的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办法》针对成品油价格的规定主要有三点:一是“成品油价格区别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也即“汽、柴油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以及供应社会批发企业、铁路、交通等专项用户汽、柴油供应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国家储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汽、柴油供应价格,以及航空汽油、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二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三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成品油市场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政府主导的成品油市场扭曲了价格信号、造成企业亏损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政府主导市场使得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市场主体的地位,政府更像一个公司,而企业则往往更像分公司或生产车间。
其次,国际成品油的价格是随着国际油价实时变动的,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变动周期却至少为22个连续工作日,这就严重地扭曲了价格所传递的真实市场信号,以至于时有企业囤积或抛售,从而造成市场油品短缺或过剩的虚假现象。
再次,在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严重滞后,致使炼油企业亏损。
第四,国内外成品油的价差诱惑,驱使企业不顾宏观经济的要求进行油品的进出口,从而影响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炼油业亏损与中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虽然从能源总体上,自给率很高,但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见表1),截至2010年底,中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排在世界第13位。按照中国2010年的2.03亿吨的原油产量来估算,中国的石油储采比不到14,应该说是石油资源相对短缺。
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开始,中国原油进口量年年攀升,到2010年,原油进口已经达到2.39亿吨,购买原油金额高达1351.5亿美元。从表2可见,“十一五”期间中国原油进口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而购买金额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油价较低外,一直是上升的。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3.8%。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地质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预测,10年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显然,更大量地进口石油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国内石油加工和消费的成本。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20多美元逐步攀升到目前的百美元左右的高位,可以说,国际油价的总体上升趋势给予炼油行业以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解决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同步问题,在高油价和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以及产能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炼油行业的亏损问题则很难解决。
三、政府缺乏政策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是炼油亏损又一原因
首先,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经过多年改革仍然没有创新性的进展。
在成品油价格的调整缺乏实时性的情况下,经常是两大公司的炼油板块一旦出现高额经营亏损,国家财政则给予政策性补贴,随后就是舆论一边倒的叫骂声,使得企业和政府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其实,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创新主要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以政府主导还是以企业主导定价?我们认为汽、柴油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以及供应社会批发企业、铁路、交通等专项用户汽、柴油供应价格应实行企业定价,国家储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汽、柴油供应价格,以及航空汽油、航空煤油出厂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
价格变动应该是实时的还是滞后的?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应该是实时的,调整周期应变22个连续工作日为7个连续工作日。这种调整对一些企业小动作将有极大的限制。
政府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更加严格的监管,其工作量比原来还大。一是当国际油价上涨时,政府制定企业成品油价格最高涨幅;二是当国际油价下降时政府制定企业成品油价格最低降幅;三是开征成品油暴利税,对以身试法的企业给予重罚;四是国际油价涨幅过大时,政府和企业约谈,以便暂缓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五是当价格影响宏观经济时,政府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等等。
其次,中国炼油产业政策缺乏严格的执行力。
中国石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最近表示,“石化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除了原油和乙烯短缺外,几乎所有的加工类产品的产能都有富余,且产能盲目扩大的势头仍在继续,这不仅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还在不断深化现有矛盾。”
炼油行业长时间存在的结构性过剩,资源浪费,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小炼厂一亏就停产),产业升级迟缓的固疾,我们认为小炼厂问题之屡禁不绝,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第38号文件首次提出“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开始,“清理整顿小炼油厂,淘汰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就成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既定方针与目标。然而,十几年间,无论怎样的三令五申,怎样的措辞严厉,不但没能实现目标,反而是越清越多,形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春意盎然”的尴尬局面。由此引发一些人对政府具体保证措施和执行力的质疑和诟病。
例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年第40号令)要求在2005年年底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生产汽煤柴油的小炼油生产装置,但没有任何具体措施来保证,只是毫无执行力的一纸空文。再如,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划目标。但是,等量替代方式效果未必好。山东就采用过等量替代方式,通过建一套大炼油装置,来淘汰等量的小炼油企业,目前这套大炼油已建成投产几年,而当地的小炼油企业非但没有被替代,反而越来越多了。
地方炼油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转换名义,千方百计建立小炼油企业。例如,山东1999年后的新地方炼厂几乎都是以沥青、重油加工甚至化工的名义审批的,随后又偷梁换柱从事炼油业务。现在山东地方炼厂已从21家上升到37家,其中,竟有16家是小炼油。
为了保GDP、保财政收入、保就业,有些地方政府借口“中国特色”,态度消极,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对待清理整顿,甚至支持企业偷梁换柱。这也是小炼油厂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市场与行政结合的可操作的产能退出机制,也是小炼油厂屡禁不绝的,个重要原因。淘汰小炼油厂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建立市场与行政结合的可操作的产能退出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财产补偿、企业转产、债务化解和职工安置等方面的方针与政策,以及应采用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环保的手段和措施之细则。没有这种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就是一句空话。
小炼油厂屡禁不绝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制缺失有关。与对房价的调控一样,清理整顿小炼厂也要对地方政府建立问责制。
四、中国炼油行业多数企业缺乏应对高油价风险的能力
炼油亏损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中国炼油行业多数企业缺乏应对高油价风险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原油成本已占炼油企业加工总成本的90%以上。为降低原料油成本,研发以劣质廉价原油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技术,成为国际各大石油公司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只有中石化等极少的公司才具有如此的技术和能力,而大多数公司则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和能力。在国际油价高企、成品油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小炼厂往往是停产了事。而大型石化公司则不能停产,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减亏增效。中石化之所以能在原油80%以上外购条件下,一季度加工原油5425.6万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共3130.1万吨,而只亏损5.76亿元,就是依靠自己的技术与能力,变成本管理为成本优势的。而许多企业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则导致了炼油业务的严重亏损。
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采用更多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油品,将是今后中国炼油行业的主要任务。而企业具备采用更多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油品的能力才能应对化解高油价的风险。
综上所述,炼油行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举足轻重,可以预见,根本改变炼油现状,一定要是:尊重市场,爱护资源,调整政策,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