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日宣布,自昨日零时起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汽柴油均下调300元/吨,大约每升分别降0.22元、0.26元。这是自今年8月国际油价暴跌以来,国内首次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下调,此前已连涨4次。
实际上,就在国庆节前一天,国际油价再次出现暴跌,从4月份以来的100美元以上的高位持续跌落到74美元/桶,一时间不少加油站开始下调零售价格,国内市场上也在期待油价能够下调。因此,虽然发改委在黄金周结束的时候,作出了下调通知,可依然让民众满腹牢骚。而发改委也在其作出调整通知的同时表示,在不断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市场化的前提下,将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靠挂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目前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论证过程中,待各方面意见基本达成共识后,再择机推出。
其实,目前针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争议,依然是缺乏透明。尤其是在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形成上中下全方位的产业链垄断背景下,这个机制的一举一动都被无形的限制,造成原有的目的失效,所以当前的这个机制已经到了必须重新修改的地步了。
根据2009年5月8日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价格司即可相应调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价格。而根据最近一周的市场走势来看,11月交货的纽约轻质原油期货合约从87.96美元/桶跌到79.85美元/桶,跌幅9.22%,11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从112.22美元/桶跌到103.97美元/桶,跌幅7.35%。
可国内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相关媒体从中石油、中石化有关方面了解到,现在华东、华南等多个汽柴油需求较大的区域供需非常紧张,多地出现批零趋近甚至批零一价的现象,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汽柴油批零差价300元的底线。
这种情况显示出被寄予厚望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可以看到,从目前的整个油价调控情况来看,虽然有上调和下调,但是整体上来看,上调的次数要多而且条件一旦满足就反应异常迅速,相反,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则迟迟没有行动,这种蜗牛机制被人们称为中国特色的选择性国际接轨。
事实上,不论是怎么调,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透明度,目前成品油价格的基本定价原则是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但具体和哪个国际原油价格接轨,权重如何,国内平均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又是一个什么大概的数字,都从未公开。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价格的调整本来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的价格机制一直都没有理顺过,而且过于集中,每次调整都需要发改委经过这个复杂的程序计算,然后再报国务院批准,可见需要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有一次变动。因此,权限过于集中使得无法对市场做出正常反应。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不符合市场化的各种阻碍因素进行调整。针对外界的质疑,国家发改委早在2009年底就表示要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这实际上并不难,但是每次都是以“正在论证,择机推出”来回应,新的细节处理办法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修修补补已经无法解决本身问题,因此,必须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让这个机制正常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