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伊朗的国际局势恶化,给全球石油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中国更是大受影响。在美国因伊核问题宣布制裁伊朗之后,美国在全世界开始游说以寻求更多的支持。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和韩国正寻求开辟其他原油供应渠道,以回应美国政府所施加的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的压力。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于1月10日、11日访华。有美国官员曾表示,盖特纳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说服中国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
就在盖特纳抵京的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有着合理的能源需求。中国同伊朗保持着正常、公开、透明的能源和经贸合作,这与伊核问题没有关系,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不应受到影响。中国外交部的这一表态是解释性的,并未反对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但有消息称,盖特纳并未获得中国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承诺。
美国的制裁大棒随即跟上。1月1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了对中国的珠海振戎、新加坡Kuo Oil Pte Ltd和阿联酋的FAL Oil Company Ltd等三家与伊朗有石油贸易往来的公司实施制裁。其中,珠海振戎被视为伊朗精炼石油产品的最大进口商。美国国务院称,受制裁的三家公司将不能够取得美国出口牌照、美国进出口财务安排,以及美国国内任何一家金融机构1000万美元以上贷款;这些规则至适用于受制裁的三家公司,所属国家及其他公司不受影响。
从美国的制裁行动来看,这一招是经过精心选择了的。既要给中国一些颜色看,同时还留有“后手”,向中国的国有石油企业巨头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信号。在中国主要的海外供油市场中,伊朗占有重要位置。2010年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进口国(占比20%,其次为日本、印度、意大利和韩国),同时伊朗为中国2011年占比25%的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前两位为45%的沙特和28%的安哥拉),且数量比2011年增加近30%。
对此,中国国内有相当多的评论认为,中国肯定不会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但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如果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一定会停买伊朗原油的。而目前的很多迹象都在显示,中国正在为伊朗原油的“断流”做准备。
14日-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三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国领导人在伊朗面临日渐增大的制裁风险之际出访中东地区,首要目标便是尝试确保中国能源供应不会因伊朗紧张局势而受到影响。而上述三个国家对于中国能源供应的意义非常大,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卡塔尔则在最近成为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中国从上述三个中东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共计达115万桶石油/日,这几乎占中国总原油进口量的1/4。
值得注意的是,温家宝在14日与沙特王储兼副首相纳伊夫举行会谈时指出,双方要扩大原油、天然气贸易和上下游合作,全方位深化能源伙伴关系,加强规划指导,大力推进投资合作。温家宝还指出,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更多参与沙特铁路、港口、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会谈后,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签署了合资在沙特建炼油厂的协议。根据协议,两大公司合作在沙特西部沿海城市延布建设一座占地面积520万平方米的炼油厂,日加工阿拉伯重油40万桶,预计201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总投资接近100亿美元。沙特阿美将持有62.5%的股份,中石化持有剩余股份。
我们还注意到,近期,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最近都放缓了在伊朗的投资步伐。
战略和外交从来都是为了交换利益。陈功指出,在盖特纳访华之后,沙特等中东国家的“适时”出现不是偶然的,这很可能存在一种战略安排:只要中国不反对对伊制裁或者对伊动武,那么中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将由沙特等其他国家来保障。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维基解密披露的电报称,美国官员曾在2009年8月对沙特石油部长说,他们不反对沙特向中国出口部分石油,以代替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电报说,这会减少伊朗对中国的影响力,是一个有利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局势发展到了一定限度,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能保证中国的利益,一切皆有可能。不过相比于中国目前在中东的石油供应形式,将可能出现一轮大的利益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