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讯 连续11年书写新增产量和储量在国内同行保持第一的文章,连续4年在年增长500万吨油气当量的“赶考”中完美收官的长庆油田,2011年12月27日,生产油气当量突破4000万吨,全年油气当量达到4059万吨,给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了建设“西部大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石油报国——永远牢记崇高使命
步入中国大油气田行列的长庆油田,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战初期长庆石油人的生活环境是“三顶帐篷搭个窝、三块石头支口锅”,原油产量连续十年在140万吨上下徘徊不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采十多年的长庆油田年原油产量还不到200万吨,一些区块和油井产量到了接近衰竭的地步。
一代代长庆石油人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以“找不到大油气田不停步,建不成大油气田不罢休”的坚强意志,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这个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低”油气田上创造了奇迹。
在油田发展道路上,长庆油田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油气勘探陷入困境之时,长庆油田提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不断挑战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极限。从侏罗系延安组到三叠系延长组,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到上古生界碎屑岩的一个个新层位,从油田到气田,从低渗透油气藏到致密超低渗油藏,一个个新区块如雨后春笋般 迅速在长庆油田版图上出现。
41年来,长庆油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可采储量,唤醒了滚滚油流。
科技创新——“磨刀石”上铸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庆油田进入油气勘探开发“快车道”,尤其是近4年来,每年都以500万吨油气当量的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了油气生产跨越式发展。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磨刀石里冒石油》长篇通讯,对长庆油田依靠科技兴油兴气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创新,让长庆油田在不声不响中创造出了震惊中国甚至世界石油界的奇迹”。
长庆油田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探索油气田高效开发途径。长庆油田坚持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吸收应用实用技术,创新发展特色技术,如快速钻井技术,水平井、丛式井开发技术,水力喷射压裂、分层压裂,油田超前注水、精细注水等,一批核心配套开发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独具优势的适合“三低”油气藏开发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低渗透和致密超低渗透油气藏的经济有效开发,创造了马岭、安塞、西峰、华庆油田模式,靖边、榆林、苏里格气田开发模式,以及一整套“三低”油气藏经济有效开发综合解决方案。
“五下六上”才发现的姬塬油田,在初期开采产量并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吸纳、借鉴、融合、创新等多种形式,快速探索形成了适应油田特色的“优化井网、储层改造、多层系开发”13项主体、配套特色技术,打开了高速开采的通道。2005年至2010年,姬塬油田产能建设平均每年以40万吨规模逐年升级,2011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成为长庆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
管理革命——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子
长庆油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数千座井站、数万口油气井分布在大漠戈壁,点多面广,传统的管理节奏、运作模式和现有的队伍、装备、技术跟不上油田快速发展的步伐。
针对苏里格气田在先导性试验头5年打的28口井,共计生产3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实际,长庆油田推行了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为核心的“四化”管理模式,引进了国内5个油田、中国石油内外100余支钻井队及国内外10多家科研企业,参与苏里格气田管理开发,承担工程技术及科研服务。此举不仅大大缩短了气田建设周期,而且将气田单井平均综合投资降到800万元以内。
在对致密超低渗透油藏实施规模开发过程中,长庆油田同样利用“市场化”这只无形之手。几年来,长庆油田在自身没有新增员工和设备的情况下,每年都能有效组织800多部钻机、1000多支施工队伍参与油气开发大会战,每年完成油气井8000多口、进尺2000多万米。
长庆油田推行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推动油田传统建设模式的彻底转变,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目前,长庆油田建成一个联合站不超过3个月时间,建成一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仅用半年时间;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实施,促使了原有劳动组织构架革命性的变革,实现了传统管理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的成功转型。
2011年,苏里格气田天然气产量达到135亿立方米,占长庆天然气年产量的“半壁江山”,已成为迄今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