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新疆油田玛河气田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并具备了投产条件。
玛河气田是新疆油田至今发现的气藏规模最大的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288亿立方米。玛河气田工程投资8亿元,建成后日处理天然气能力为300万立方米,日处理凝析油能力为360吨,是新疆油田今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它对于缓解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天然气紧张局面,促进北坡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年年初,新疆油田决定分两期开发建设玛河气田。
玛河气田一期工程主要包括150万立方米天然气处理站和全长45.1公里的外输气管线,实现与油田输气环网连通;二期工程主要新增一套天然气处理装置。两套天然气装置处理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
一期工程要求实现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整个工程工期只有199天,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油田开发中史无前例。这对敢打善战的新疆石油管理局油建公司的员工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建项目树丰碑
玛河气田首次将风险分析和健康安全环保要求纳入气田开发概念设计中,对职业健康、工程质量、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油建人遵循“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的企业理念,在施工中严把质量关,创下了新的记录。
玛河气田工程单井管线焊接3.639公里,焊口370道。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印制了《玛河气田井口管道安装施焊手册责任登记簿》、《玛河气田集气管道安装施焊手册责任登记簿》等规程,发放到每位施工人员手中。并由焊工、班组长、质检员、技术员进行四级质量检查把关。
具有20多年焊龄的工人技师梁振声说:“每个人身上都装着一本《辅助系统安装工程施焊登记本》,每焊一道接口用什么规格材料、焊口编号、处理措施、探伤结果等都要详细登记,并作为对焊工考核和焊口质量追踪的依据,谁都不敢马虎。”
公司还明确规定:焊口一次合格率达98%以上,给予焊工奖励;一次合格率95%-98%,给予警告;一次合格率在95%以下,停止施焊,经再培训考试合格后重新上岗。严格的管理,带来的是焊接的高质量。370道焊口经天维公司双百探伤,独石化科瑞公司检测,新疆油田公司抽检,一次合格率均为100%,深受三方监理好评。10月23日,在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石河子市技术监督局高级工程师乔世葭说:“从未见过这么规范、高速、优质的施工。”
苛求质量上的无缺,是新疆油建人的一贯作法。在装置区工艺安装时,一管头的焊接质量符合标准,已经检验过关。但他们发现还有点儿小毛病。为了追求更高质量,公司毅然要求割掉重新焊接,并为此召开了现场会。
在气田工艺安装中,各种管材、阀门、管头和配件达3000多种,许多管部件看起来相同,但质地、型号和压力都有不同,一旦出现差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公司实行标识化管理,对所有的部件全部挂上标识牌,并在内外壁上画上不同的标记。在现场管理中,公司首次推行管子阀门不落地的措施,并制造了拖车,当天用的材料当天拉到现场,既避免了材料沾染污物对焊接质量造成影响,又保持了现场的清洁。
按期竣工不辱使命
油建公司拿到工艺安装图纸,比正常时间晚了近一个月,因此材料到的也比较晚。通常像这样一个处理站工艺安装要一个半月时间。为了确保玛河气田按时完工,9月4日傍晚,公司在玛河项目部召开了“玛河工程大干50天誓师动员大会”。9月7日,工程进入工艺安装阶段。为了抢工期,保证工程按时建成投产,公司11队员工每天早8点准时上工,晚上10点30分收工,除了中午吃饭,每天工作都在13个小时以上。这群铁打的汉子一直坚持了半个月。订了婚期的职工主动延迟,妻子要生孩子的、父母病倒的,一再推迟着回克拉玛依的时间,直到公司领导执意派车把他们送回去。
10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玛河气田建设者最繁忙的时节。为确保玛河气田天然气处理站在10月31日前具备投产条件,建设者们“十·一”不休息,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10月5日,高49米、重41吨的高压放空火炬吊装成功。10月25日,试压工作取得一次成功。
绿色施工扮靓卧龙山
在玛河气田施工现场,让人感受颇深的还有新疆油建人的环保理念和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卧龙山脚下的施工生活基地,一个个白色的野营列车房组成3个类似的四合院,院内空地上种满了鲜花绿草,颗颗翠绿的松树位列其间,给沉睡多年的卧龙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公司副经理梁拥军告诉记者,为了不占用耕地,公司把基地选在了寸草不生的半山坡上。职工利用开工前的时间,按照花园式公寓的模式精心打造出了别致的院落。
为了不乱倒污水,员工们挖了一个污水处理大坑并篷上了盖顶。生活基地及周围没有任何塑料袋、塑料瓶等杂物。在施工现场,设置了标准化作业带,设立了工业垃圾箱和焊条回收桶、环保控制桩,所有电焊机的皮线支架也都按统一式样重新制作。方圆数千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各种材料摆放整齐有序,见不到一块丢弃的下脚料、一根废弃的焊条头。为了保护自然植被,公司把原计划开挖管线的宽度从16米压缩到12米,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当地环保部门和当地农工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