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讯 216口长停井、低效井,通过科学复产措施“起死回生”,日产油由复产措施前的22吨一路攀升到措施后的187吨,日增油165吨,累计增油4.331万吨。这是去年年初以来,新疆油田采油一厂在长停井、低效井挖潜上获得的“大丰收”。
采油一厂是一个有50余年开发历史的老厂,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长停井、低效井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12月底,这个厂长停井达1213口,年产油小于100吨的低产井有922口。近几年,随着精细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化,这个厂通过剩余油分布研究,寻找剩余油富集的区、井、层,为长停井、低效井挖潜与“复苏”奠定了基础。
地质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以往各类地质资料,“沙里淘金”,对所有停产井、低效井逐个“过筛子”,将筛选出的潜力井进行二次精选和分类,最终把井下事故井、高含水停产井、低效停产井确定为停产井复产的三个主攻“阵地”。
以“复产一口见效一口”为目标,按照分类治理原则,这个厂地质研究人员转变挖潜思路和观念,尝试用新视角认识与分析老区块,用新方法破解老难题,针对不同油井的“先天与后天条件”,分类采取了精细化管理,以及上返补层、选层压裂、优化注气、检泵复产等挖潜措施,见到了效果。
对于因经济效益低、尚有潜力空间而采取关停措施的部分低产井,地质人员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剩余可采储量大的井分批实施恢复注气、检泵等措施,并辅以储层改造,提高区块开发效益。实施检泵、复抽等措施后,88口长停井“复活”,截至4月15日,累计增油3516.5吨。
对于低产老井的“医治”,压裂措施是这类井增产的主要途径。为此,这个厂加快了新工艺、新技术的试验与应用,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及注采动态分析技术,选择16口井潜力层进行选层压裂,累计增油5141.5吨。
针对稠油开发区低产、低效井,“诊疗”上以优化注气为主,同步实施分类管理。如注采比高、地层能量充足、剩余可采储量大的区域实施控制注气,反之则利用各种措施加强注气。这个厂45口油井通过优化注气,日产量由2010年的每天8吨上升到2011年的每天2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