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的海上龙头
不久前,中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建成并成功运营。对这个创造了若干世界第一的中国人自主技术项目,记者近日再次进行了探访。
一个直径为800Km的海上台风蕴含着相当于50万颗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能否将这些海洋风能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新能源?在这个30年前还被科学家望而却步的领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联手欧特克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特克)等技术供应商已经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2007年底,中国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站在辽宁省离岸70公里、水深约30米的渤海绥中36-1油田建成。据专家介绍,该电站每年发电量达440万千瓦时能够减少柴油消耗量1100吨。除了节能之外,该电站的建成还意味着每年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500吨、二氧化硫11吨。
该项目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安装的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标志着我国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取得实质性突破。项目实施方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告诉记者:“海油工程公司是这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总承包方,该项目从立项到建成投产仅七个月时间,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挑战世界第一的背后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1亿千瓦,近海2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近海3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中国科学院王景全院士指出,我国海上风能的量值是陆上风能的3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尽管海上风力发电前景十分好,其开发难度却远远大于陆地风力发电系统建设,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一些国家开始实质性尝试。“在海上建立风力发电设备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复杂的技术支持。”有关专家称,目前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当于陆上风力发电的八至十年前。“那就好像建造一艘船。你无法容忍花了500万欧元建造的设备矗立在海上,却因有25%部分破损而在那里闲置一个月。”
在欧特克软件平台支持下,工程师可能针对海洋气象条件分析、海床条件、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风电机组设计方法、风电机组性能和结构载荷建模、制造与安装、电网接入、运行维护及其建模分析、Blade软件演练等内容进行有效检验。
业界人士评论,采用欧特克设计软件建设而成的中国首座海上风电站为今后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机组运营后,实现了与平台上的油田电站并网运行,为油田提供生产所需电力。“考虑到海洋环境和无人值守的特点,项目选择了没有传动齿轮箱的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在陆用机型的基础上作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改进,风机搭架高度为57米,桨叶直径达70米。”
中海油高层说,由于该发电站是示范项目,成本相对较高,投资成本大约为每千瓦2.8万元,相当于陆上风电的2-3倍。但是,海上油田如果建设一个电场,成本也很高,海上风电相当于有效的替代。谈到未来海上风电发展计划,中海油总经理助理郑长波称,公司将大规模建设海上风场,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改造使海上风电的成本下降。
吴旻晖:我们责无旁贷
显然,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海上风力发电品质是决定海上风电能否产业化的关键。对此,作为世界领先的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欧特克中国区总经理吴旻晖表示,“我们与中国的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经历了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今天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地要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各个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的升级。”
总之,节能环保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使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化石燃料成为各国环保措施之一。中海油已经将发展海上风电确立为企业战略方向之一。“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海油作为综合型能源公司必须着力发展的产业。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领域,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海油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后我们计划实施海上油田供电集中管理,届时海上风电会有更大用武之地。”
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将发电机安装在浮体平台上或浅海海底的水泥基座上的风力发电站越来越多,它们开始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可再生能源,同时若干的不可再生能源被替代--据《日本机械学会志》称,日本将在2100年实现石油零消耗。
我们期待在不久后的未来,吴旻晖博士所率领的欧特克研发队伍将为更多的中国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这种可再生能源的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早日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