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北京,天气同高企的油价一样在“升温”。
6月8日,来自浙江温州的民营石油企业负责人江先生一出北京机场,就直奔位于朝阳区的石油商会驻地。他在为自己的企业半年后取得批发资质而奔走。
6月22日,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谈判,谋求通过合作经营进军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
就在上个月,来自政府、地方和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代表就《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展开闭门讨论。准入条件依然成为讨论的焦点。
为兑现入世承诺,我国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大限将至,新一轮竞争大幕开启。
垄断是相对的,竞争是绝对的。
作为石油企业整体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成品油销售业务的发展,最后都归结为市场的拓展。以入世为界,中国能源市场经受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撞击。市场放开前,政府通过配额制、许可证制度、关税壁垒、市场准入限制等宏观调控措施,如一道道屏障,将国际油市波澜拒于国门之外。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行将结束,中国成品油销售业务正融入国际化经济大循环中。国内能源市场跨国公司的身影更加活跃。
近几年来,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先后在我国投资建厂,进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除批发以外的上中下游各个领域。如BP、壳牌等在入世过渡期里通过合作、合资、入股等形式进入我国成品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外石油公司在中国已拥有逾千座加油站。
从封闭的围城到开放的篱笆墙,从国内竞争到国际市场角逐,“双放开”后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一场没有围墙的较量正逐步展开。
———竞争主体多元化。市场全面放开,更多的外资和民营资本早已蓄势以待。据悉,未来几年,法国道达尔公司与中国中化集团将在京、津等地合资建设200多座加油站。埃克森-美孚与中石化达成了在广东、福建合建1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在成品油终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冲击,国有石油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三足鼎立”的多元化竞争格局更加明朗。
———油品供应渠道多元化。从明年起,将有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质。对于外资来说,市场完全放开后,它们可以从国外把油直接运到在中国的油库甚至加油站,对中国成品油市场产生冲击。
———价格市场化。价格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未与国际价格完全接轨,2004年以来,“价格倒挂”使炼油企业成了直接“受累者”,抑制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国际化市场营销必然要求价格的并轨,成品油价格已不仅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更是市场并轨的关键。
———竞争白热化。对于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的中国成品油市场来说,开放将使得国内成品油经营的毛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国家对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干预也越来越少,产品价格也将完全市场化,导致竞争加剧。
成品油市场竞争新格局带来了供给新时代,中国油品销售业务真正融入国际化经济大循环,逐步实现完全市场化经营。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放开后的成品油市场,正一步步回归市场的本来面目。
“双放开”催生市场化培育
市场全面放开,使得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在国际化环境中同台竞技。
从目前来看,石油市场化机制的不成熟和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完善,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开放市场竞争和持续高油价必须解决的要务。批发、零售的双放开,正进一步加快成品油市场化进程。
最直观的是,成品油市场开放带来价格市场化、进出口放开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共享等,市场要素更为复杂。同时,由于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环境有待完善,加之长期以来油价的异常波动,将对油品市场的稳定形成挑战。
从经济安全和市场竞争角度看,市场化推进,既是对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挑战,更是对政府应变力的考验。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专家指出,政府真正要解决的是对石油市场的培育,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变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把市场放开带来的冲击转化为各行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正是着眼于市场化的长远考虑,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市场准入的管理,严格审查国内外批发企业申请人申请资质。近日,商务部正在酝酿对成品油批发环节的准入门槛作适当调整。
去年6月,商务部就下发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成品油仓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对批发企业从业资格做了详细规定。据悉,在此前讨论的第二稿又作了一些调整,将申请主体注册资本提高到3000万元人民币,要求具有全资或控股的、总设计库容面积从4000立方米增加到1万立方米,拥有加油站数则从30座以上降到10座以上。
尽管相关规范还在讨论和完善中,但很清晰地透露出国家在推进成品油市场化进程中加强监管的决心。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以保证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更加公开、公平和规范。
作为成品油市场化培育的重要环节,市场放开对成油品定价机制改革也提出迫切要求,但价格并轨决不等同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简单接轨,而是力求形成一套能够准确、及时反映市场活动的价格体系。
专家建议,在市场化进程中,既要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又要考虑经济的安全;既要保护有效竞争,又要防止盲目竞争;既防止仓储网点重复建设,又保证区域市场的均衡。如建立对大型成品油销售网点的听证制度,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点管理办法,都是被国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竞争中掌握市场话语权
随着市场化程度深入,“双放开”引发的“跑步机”效应将被持续放大。任何竞争主体都只有增强实力,击浪前行,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在即将过去的入世过渡期里,我国油品销售企业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拓宽网络,优化终端,提高营销质量,踏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
然而,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当前我国油品销售企业在管理体制、价格机制、流通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管理集约化、扁平化程度不够高,管理层次多,影响了对市场的的快速反应。
此外,薄弱的终端销售网络,也制约了销售业务的拓展,大批发、小零售问题明显。
专家认为,政府应统彻底转变职能,真正起到宏观调控、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统筹规划本土成品油企业的发展,通过网点规划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网点的“零散度”,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促使本土成品油销售企业创造规模效益。
对于我国成品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有序进行市场交易,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正确准确调控石油市场,控制市场话语权。
市场放开必然会促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组。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石油销售企业只有加速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建立健全现代营销体制,提升竞争能力;通过资源整合、资本重组、优势互补、联手打造本土品牌企业。
专家指出,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实践经验来看,成品油市场仍将是石油巨头之间的较量。将来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竞争格局,应该还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为主导,这是由石油产业的特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