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014年)6月末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势头已持续了五个月,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也受其影响多次下调。价格下跌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地方炼化企业利润被持续挤压,据记者了解,占据我国炼化产业大半壁江山的山东省,多数企业开工率不足50%。
“山东省内的地炼企业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度日如年。”长期从事地炼行业研究的金银岛分析师王栋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们的统计,山东地炼企业整体开工率仅为39.19%,不足四成。
近四成企业将被淘汰或转产
地方炼化是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的主要产业之一。据了解,至2013年底,山东省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265万吨,平均规模230万吨,全年完成加工量41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利税210亿元(不包括在海关缴纳的燃料油消费税约160亿元)、利润50亿元。与2000年相比,山东省地方炼化一次加工能力增长25.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75.7倍、35.8倍、18.2倍,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规模、效益在全国居首位。
“山东地炼企业的产品一直都是质优价廉,所以市场占有率很高。前几年市场非常好,‘柴油荒’更是加剧了对产能的需求。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炼化企业那段时间都在不断的扩充产能。”王栋说。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内炼化企业规模效益取得明显提升、布局结构进一步改善、骨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在当前形势下,炼化企业仍面临诸多难题,而针对地炼企业的“洗牌”之声也在近几年不绝于耳。
今年(2014年)10月出台的 《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曾列出了该省炼化产业的几大问题。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偏低、抗风险能力差、产能利用率低、加工成本高、环保压力较大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山东省计划对省内企业进行整合,根据规划,到2017年,山东将淘汰及转产落后企业20余家,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由目前的230万吨/年提高到450万吨/年;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00万吨/年。
一些企业资金链陷入紧张
据了解,去年全年,山东省地方炼化行业产能利用率为36.4%。“规模大的企业只开一套装置,规模小的企业时开时 停,装置闲置浪费严重。”“目前来看,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振,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国内成品油需求萎靡,炼厂的货卖不出去,资金回笼困难,所以不少地炼企业都遭遇了资金问题。”王栋说,“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产能过剩是地方炼化企业生存艰难的根本原因,而在王栋看来,去年成品油新的定价机制出台,让炼化企业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
“新机制有效抑制了一些贸易商的投机行为。过去的油价机制是22个工作日才会对价格调整一次,有的人会利用公式来提前计算做一些投机行为,可能囤积、惜售或抛售等。炼化企业的产品会流动到贸易商存储。而新机制下,投机行为受到抑制,贸易商不再大量囤货,炼厂的油卖不出去,所以只能减产。”根据其透露,目前山东省内炼化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四成,即便开工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到50%。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为了摆脱现实困境,一些地炼企业已经着手建设自己的加油站,以消化部分产能。而山东省出台的《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也提出了“结合国家 原油政策调整,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导方针,促进本省地方炼化行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以“调整原料结构、发展清洁油品、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缩减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为目标的七项转型升级途径。
特别是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山东省地方炼化产业实际,加快淘汰环保不达标、产品质量差、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引导一次加工能力小的中小企业,利用现有土地、人才、资产等转产特种油品、化工新材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逐步退出原油加工领域。
由于柴油销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王栋建议,地炼企业可以调整汽柴油的产出比。“之前地炼企业的汽柴油产出比约为1:2,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企业应适当提高汽油的产量。”最新的原油市场变化仍在加剧炼化企业的生存危机。近期,欧美原油期货仍然呈现宽幅震荡下滑态势,拖累原油变化率在负值范围内深跌,有分析预计,若原油不出现大幅持续反弹,预计后期变化率将延续跌势,下调幅度继续扩大。若油价若继续下降,地炼企业无疑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