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月9 日,中国统计局公布最新的CPI 和PPI 数据。12 月CPI 同比上涨1.5%,前值1.4%,符合预期;PPI 同比下跌3.3%,连续34 个月为负值,创2012 年来最低,前值下跌2.7%。
点评:
新涨价因素幅度偏低。2014 年12 月CPI 中,只剩下新涨价因素。而全年看CPI离去年平均预期的2.0%水平相差较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涨价因素涨幅偏低。与2013 年12月相比,新涨价因素足足少了1 个百分点。若分食品和非食品因素看,由于非食品受制于人工成本上升而下降幅度有限,食品因素的上涨幅度偏低是主因。
因餐饮受打击,食品需求不振。从影响食品因素最大的两块鲜菜和猪肉价格的表现来看,均不及年初预期。在食品供给平稳甚至压缩的背景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食品需求不振。年中曾预期鲜菜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将带动下半年CPI 走高。猪肉也成另一大跌眼镜的因素,虽然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都降至历史冰点,但未带来猪肉价格报复性上涨。因此八项规定对餐饮的影响,传导到上游食品价格的回落,需求不振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能源对非食品的影响也有体现。虽然能源价格在CPI 中的占比非常少(仅有不到2%),但是能源价格通过原材料、运输成本甚至管理成本等方方面面对非食品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能源价格下降,食品的运输费用也会降低,将抑制食品涨幅。PPI 下跌影响终传导至上游。12 月PPI 同比下跌3.3%,连续34 个月同比下降。回顾2014 年全年,PPI 走势始终偏弱,超出年初预期。原因除了美元走强以及油价下跌以外,中国区的需求疲软是根本原因。下游需求暂时还没有看到改善迹象,投资增速甚至还会继续恶化。因此预计2015 年年初PPI 将续跌,而对CPI 的传导影响也会逐步体现。
不必谈“缩”色变。关于通缩是否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有争议的。比如生产成本的下降,去库存的周期影响等等,实际都有利于实体企业经营的改善。另一方面,CPI的下行也有助于释放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增加政策放松的预期。1月CPI 的翘尾因素不高(仅有0.6%),同时春节较晚使得环比季节性因素较弱,预计1 月CPI 同比维持在1.5%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