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1996年,塔中Ⅰ号坡折带10口井均告失利,油气勘探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
因
储层认识不清,储层钻遇率低,水平井靶层选择不准。
补
“三个重新”评价和多方位研究认识,打破勘探困局,获得持续突破。
果
2014年,塔中Ⅰ号坡折带有28口新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其中10口井为百吨井。
3月3日,因日产超百吨被誉为塔中“十朵金花”第一朵的中古262-H1井日产油达129吨。目前,10口高产井合计日产油超过1000吨,撑起塔中Ⅰ号坡折带日产油的半壁江山。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十分优越,是寻找“大场面”的重要领域。
1989年开始,塔里木油田先后在塔中1井、塔中4井获得高产油气流,由此开启了寻找“大场面”的征程。
1996年,因塔中中央断垒带钻遇潜山,10口井均告失利。1998年,塔中49井、塔中27井等4口井再度失利,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勘探工作陷入停滞状态。塔中碳酸盐岩勘探经历一波三折,科研人员从高部位到斜坡区、从奥陶系到寒武系、从灰岩到白云岩、从构造圈闭到岩性圈闭进行不断探索,发现塔中1、塔中45等7个油气藏,但收获微乎其微。科研人员将每一口失利井视为一部教科书,按照“三个重新”的勘探思路,进行重新认识:重新认识塔中有没有大油气田、重新评价地震资料、重新评价勘探技术。
2003年成为塔中勘探突破的分水岭,在新认识的指导下,塔中62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发现5亿吨级碳酸盐岩油气田,一举打破塔中油气勘探僵局。此后的塔中82井在奥陶系礁滩体的突破,被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评为年度全球重大勘探发现之一。
由此,塔里木科研人员勘探思路实现了转变:由断裂带向坡折带、由局部构造控油向储层控油、由构造勘探向储层勘探转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清晰刻画出塔中Ⅰ号带的礁滩复合体,塔中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从此“柳暗花明”。
2013年开始,地质研究人员开展断裂建模,将走滑断裂从南向北具体细分为线性、斜裂、羽状、马尾状破碎带,并考虑到地质应力场与裂缝发育程度的因素,将羽状破碎带综合评价为高产高效区,并追随羽状破碎带轨迹,在塔中西部开发10口井,其中7口为百吨井。
随着认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失利井的分析,从中积累丰富经验,逐步明确了塔中Ⅰ号坡折带高产井的主控因素之一——断裂破碎带控油理论。
断裂是油气运聚的筋脉,走滑断裂控储控藏,走滑断裂的末端往往形成羽状破碎带,油气富集,是高产井集中地。科研人员通过持续攻关,精细勘探,最终落实了28个羽状破碎带。而28个羽状破碎带只是如同画了28张“草图”,在“草图”上面如何实现钻井精确定位,井型该如何确定?
针对地表巨厚沙漠带来的面波干扰,科研人员结合以往历史地质资料,将传统叠后时间偏移改为叠前时间偏移,以深度域处理代替了时间域处理模式,将地质目标分辨率精确到5至10米,“解剖”地下破碎带,为精确高效布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了依据当“向导”,科研人员确定了高产井具体井位,不断优化水平井设计,坚持“三靶”优化技术:以储层裂缝预测定“靶点”,以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定“靶向”,以地质研究定目的层、伽马反演定“靶层”。“三靶”优化技术为智取高产井提供了可靠保障。
明确高产井主控因素,找到油气高产富集区,“三靶”优化技术让油井射中了“靶心”。2014年,塔里木新投产高产井16口,其中15口位于羽状破碎带,钻井成功率由2011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91%,高产高效井比例由6%提升至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