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海油推进钢材国产化取得显著成效,工程建造领域所使用钢材已基本实现国产,在节约自身成本的同时,拉动了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促进了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帮助一批钢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作为建造海洋石油平台、油气管线、大型容器和FPSO船体的主要材料,钢铁与海洋石油密不可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带动了海洋用钢需求同步增长,根据海油工程年报统计,2012年~2014年,海油工程每年钢材加工量均超过20万吨。
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结构总师侯金林说:“相对于用钢量,海洋石油对我国民族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长期以来,由于国产钢材在性能上不符合海洋石油用钢标准,平台结构及海管用钢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为了摆脱对进口钢材的依赖,中国海油从成立之初就着手推动钢材国产化,并持续与钢铁行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2014年6月,中海油研究总院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研究总院、中国船级社等单位发起组建了海洋工程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发行业急需的海洋工程用钢关键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为钢铁及其下游行业提升竞争能力,尤其是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海油还与舞阳钢铁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相继开展了多项协同创新和联合研发工作。舞钢、宝钢等钢铁企业先后研制了一大批海洋平台结构专用钢管、板材与型钢,实现了我国海洋工程用钢产品的国产化和升级换代。
随着中国海油深水战略的实施,一些民族钢铁企业通过与中国海油开展合作成功转型升级,登上国际舞台。在中国海油的支持下,民营企业亚星锚链成功研制“海洋石油981”的“定海神针”——R5级锚链。R5级锚链实现国产化不仅为“海洋石油981”项目节约了大量费用,同时也使亚星锚链一举成为世界领先、全国唯一的高端海洋系泊链产品生产制造商,荷兰壳牌、法国道达尔、巴西石油等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向其发来订单。此前,这项技术被国外垄断达30年之久。
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国海油积极引入国内优质厂家参与竞标,携手“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2014年海油工程与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就泰国国家石油公司的ZAWTIKA项目签订了2.5万吨平台主结构钢订货合同,这是国产钢材首次应用到海外海洋油气平台项目的主结构中。
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海管部经理魏伟荣说:“十年来,国内钢厂和制管厂无论是在制造装备、检验装备、技术水平、生产意识以及管理水平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中国海油在推进国内钢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培养了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