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乾安采油厂七队
采油七队隶属于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建于2000年4月。2014年,作为试点实施以工效挂钩为核心的井组承包。承包后,完成产量7.3万吨,超出计划240吨,油井免修期从285天上升到515天。
3月的吉林,依然寒风料峭。走进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采油七队,从员工的精神状态可以感受到一种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今年1月至3月,采油七队原油产量均在计划线上运行。井还是那些井,人却由去年的41人减少到目前的23人。井组承包的老药方何以在采油七队起到如此大的功效?
从推诿扯皮到人人尽责
得知记者的来意,只有31岁、2007年石油大学(华东)毕业后就一直在采油队摸爬滚打的队长王哲打开了话匣子:“乾安采油厂远离基地,2002年以来,一直延续着上一周休一周的工作制度,一个井组实际上是两套人马在运行。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是,责任不清导致人多低效。”
调查中发现,过去名义上是两个班对井组负责,实际上很难尽责。队干部最挠头的就是交接班这几天,上一个班的员工急着回家,井组存在的问题常常交代不清,能拖的工作都扔给下一个班。两个班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出了问题互相推脱,责任难以界定。“那时,很多人就一个想法,‘过得去就行了’。”王哲说。
以1号井组为例,承包后改为单班运行,人员由8人减为4人,由班长在全队范围内挑选。队里与井组签订指标详细具体的责任书。1号井组班长魏利军说:“选人肯定要挑技术好、责任心强、能合得来的。冬天活少,我们几个串休,夏天活多的时候都主动加班。现在,我在家休班,不用惦记井组的事。”
3号井组过去是油井免修期最短的,曾经因晚上不巡井发生过管线凝固事故。承包后,他们主动找队里研究延长免修期措施。前不久的一天凌晨,队长接到3号井组当班员工报告,巡查计量间时发现温度、压力异常,便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处理,避免了一次管线凝固事故。3号井组员工王力宏谈到承包时说:“现在必须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管好油水井,出了问题责任推不掉,收入也受影响。”
从外部施压到内生动力
承包前,在每周二的交接班大会上,队领导把重点工作安排下去后,其余时间6名队干部就不停地围着分布在近15平方公里的170口油井转,实施“人盯人防守”,累得疲惫不堪还是觉得鞭长莫及。2号井组的一个井场不合格,处罚3次后才处理。
谈到井组承包的体会时,王哲说:“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建立了长效的激励机制。我们过去的管理就像压力锅一样,靠外部施压督促员工工作。现在我们把生产任务等指标都承包到位,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收入。这样就像微波炉的微波一样,促使每个分子都动起来,热量自然就出来了,说到底就是工效真正挂上钩了。”
实行承包的1号井组、3号井组和4号井组在乾安采油厂举行的岗位竞赛中,成绩突出。尤其是1号井组和3号井组在全厂岗位检查中进入前10名,厂里的奖励达到人均1000元。基础相对薄弱的5号井组主动找到队里,决心要建达标井组。队领导组织队部人员到5号井组开展会战,半年后通过厂里验收,人人拿到奖金。
从算小账到算大账
采访中记者发现,承包前,队领导和员工也都在算账,可算的都是小账。员工揣的是怎么能少干活不扣钱的小心眼,队里打的是怎么和厂里周旋才能多拿回点奖金的小九九,念的不是一本经。
现在,双方算的是大账。队领导从“人盯人”的疲劳战术中解脱出来,与厂里的科研部门一起研究如何实现区块长周期高效开发,延缓综合递减。注水开发方案在总体优化的基础上,做到了一井一策。员工现在算的是怎么完成好指标、怎么能多产油少花钱把承包奖拿回来的大账。双方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双赢。人人拿到厂里的会战超产奖时,会心地笑了。
由于乾安地区油水井腐蚀严重,加药工作质量好坏关系到油水井免修期的长短。为此,采油七队实行加药承包。加药工承包到单井,加药效果与个人利益挂钩。加药周期从每周一次改为两周一次,加药量提高到原来的2倍。采油工和加药工成了利益相关方。魏利军说:“现在,加药时我们采油工也主动到现场,加好药才能延长免修期,不然总修井产量指标也完不成。”
2014年,采油七队由于井组管理水平提升,日常消耗的变动费用和上年相比下降了100余万元,油井免修期延长,相当于100口油井由一年修井2次变为1次,折合经济效益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