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8时,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二室研究员冯永玖登录数字化油气藏平台,轻点鼠标,数据自动推送,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张10口井的剖面图。在以前,这需要一天的时间。“省去数据整理时间,我是直接受益者。”冯永玖说。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工作室主要负责靖边、榆林、神木、子州、苏里格东南区等10个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科研人员依靠技术推动科学研发,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多学科集体决策,钻井成功率达到90%以上。
经历了长达1.2亿年的沉积,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藏地貌特征——下古生界沉积岩。这套地层天然气储量丰富,但有效储层厚度稀薄,一些地方甚至只有20厘米,加上小幅度的褶皱起伏,给水平井钻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4000米的地下,温度已达到100摄氏度以上,钻杆受温度和压力影响,就像棉线一样柔软。为了避开褶皱和毛细沟槽,找到有效储层,钻头就像一根绣花针,领着钻杆在地底下“穿针引线”。
由于安装在钻杆上的地质检测仪器与钻头相差14米的距离,因此地层感应到的数据无法实时反映地层钻遇情况,钻头只能摸索前进。如何在黑暗中实现精确的“穿针引线”?“首先,科研人员要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清晰地印在脑袋里。其次,要及时根据邻井资料对比分析,综合判断。”天然气开发室副主任王少飞说,“钻头下钻速度很快,五六分钟一米,有时候稍微不注意向上抬升1-2度就可能出层,精度要求非常高。”
2010年以来,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借助数字化油气藏平台,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以前,地质人员根据现场提取出来的数据,手动生成示意图后拷贝到硬盘,用汽车送到有网络的驻地,再传回研究院进行分析,遇到雨天还要耽误时间。现场与室内研究人员不能及时对接,拖延了工作进度,影响了对钻井的准确、及时指导。现在,钻井数据提取出来后,在井场通过局域网或3G网络直接与数字化油气藏平台连接,自动生成钻井轨迹。“随着数据不断更新,地质模拟图越来越清晰,为调整钻头方向提供快捷有效的依据。”冯永玖边说边进行水平井监控系统界面演示。系统根据数学公式和已有数据判断钻头的位置,定位更加精确到位。
现在,由于数据化联网,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就能看到现场钻井的情况,并根据现场提供的数据判断下一步遇到的岩性变化,提供导向性支持。井场人员可根据指示随时对钻头定位进行调整。截至目前,长庆油田水平井部署的井位已全部投产,高峰供气产量每天接近100万立方米。
“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钻头拿产量,要在提高钻井成功率上下功夫。”王少飞说。目前,长庆油田水平井设计和调控技术,尤其是下古生界薄储层水平井设计和调控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