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每次听到这句歌词,都会不禁为这种小精灵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勇气和毅力赞叹。发现6号,作为中石化第一艘多缆物探船,就像一只蝴蝶,历经磨砺,几番蜕变,终能振翅飞翔,翩翩起舞。
练兵东海 信念坚定首战告捷
2013年9月29日,刚刚交付使用的发现6号就立刻赶赴东海执行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实现了交付、使用无缝对接。然而,十月的东海风急浪高,台风像约好了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侵袭,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海域情况,严重打乱了发现6号原有的工作计划。面对国内知名公司首次多缆船作业遭遇的窘境,面对从未进行过的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很多人都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到底能不能玩转这艘多缆物探船?”“放心,我们肯定能行!”时任发现6号第一经理的杜万兴,给了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更给所有船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似乎老天要考验发现6号,刚开始作业,就遇上东海连续几个台风,电缆收了放,放了又收,繁重的工作量消耗着大家的体力,也考验着大家的意志,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咬着牙坚持着,用自己的行动应战着海况的变化,不为别的,只为那一身永不言败的骨气和改变历史的决心。
“快两年了,印象最深的事儿,还是发现6号打响第一炮的时候。”杜万兴思考良久告诉我,说这话时他分明还闪着激动的光芒。2013年10月29日23点40分,发现6号打响了正式作业的第一炮!这炮响不仅回应了所有质疑,开始了首个项目,更宣告着我们结束了只能从事二维地震采集的历史,跨入了独立运转多缆物探船,从事三维地震采集的时代,练兵东海,首战告捷!
稳步升缆 攻坚克难高效取胜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海洋物探人的优良传统,而发现6号更是攻坚克难方面的行家。
2014年,南海,发现6号首次尝试由8缆升至10缆作业,虽然从数量上只增加了2缆,但这对安全、技术、施工等方面的考验是极大的:电缆数量增加,前导缆和震源炮缆的释放长度要进行相应调整,随之带来的是水下设备的控制难度大大增加;水下设备拖带参数需要重新调试,以保证和10缆作业相匹配,调试难度不断增大;水下电缆拖带宽度由700m增加到900m,作业中受影响因素增多等。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怎么办?公司本部与发现6号仪器、导航、气爆专业人员,组成技术攻关小组,一方面确定基数方案,另一方面进行线下模拟实验,精确测算所需参数,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试,顺利完成了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8-10缆的完美升级。
2014年7月,发现6号转战东海,作业区域渔船密布,从雷达上看,就像一张涂满芝麻的圆饼,根本找不到不受干扰的测线航线。任务要完成,效率要提高,安全要保障,为了达成这三个不能妥协的目标,发现6号下足了功夫。为了提高效率,船舶经理根据渔船分布、潮水时间和流向,因地制宜,优化调整测线顺序,减少转向和空跑时间;为了保证安全,驾驶部门全员出动,紧盯海面动向,船长亲自指挥,护航船积极驱赶,全力确保了水下设备和船舶安全。“短兵相接,紧绷着神经,真的很辛苦。”项目结束后船长朱军农用这样的词形容当时的情况。但这辛苦是值得的,发现6号不仅高效完成了该项目,还创造了单日三维地震采集80.25平方公里的日产量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东海海域三维地震采集的最高纪录,漂漂亮亮打胜了这场提质增效攻坚战!
进军海外 未雨绸缪无惧挑战
“能不能帮我在安全帽上签个名?”一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代表向发现6号船长和经理提出了这样的请求。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俄罗斯三维项目甲方,在进行开工前检验后,对发现6号船舶环境和管理情况赞不绝口,希望留下一顶安全帽,作为纪念。
然而这位代表并不知道,为了争取这个项目,打响发现6号海外品牌,破冰寒冬,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从今年3月确认项目开始,相关部门就开始着手筹备,从船舶管理到物资供应补给,从当地环境信息收集和窗口期把握,到办理相关许可证明,从护航船、补给船的选配,到人员签证的有效落实,每一个环节的每一细节都力争做到最好。发现6号则不辱使命,废弃渔网拖挂到设备,工作艇连续作业排除障碍;电缆间距达不到要求,为了高效作业,采用叠缆技术调整,不仅使缆间距、中间扩距双双达标,更让偏移距突破性地达到了185米,完美实现了12缆拖带作业。2015年7月8日,在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域,打响了海外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的第一炮!
从8缆升级到10缆,10缆升级到12缆都用行动实现了一次次质的飞越,发现6号不仅完成了升级,更用这一飞越树立了海外三维地震采集的品牌,以坚定的信念、娴熟的技艺、规范的管理、优秀的业绩破茧成蝶,向“寒冬”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