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IHS剑桥能源周上,除了备受关注的油价问题,全球能源体系改革及石油和天然气未来发展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去年相比,本次会议有三个特点。
第一,大部分参会人员对油价走势比较悲观,认为油价短期内难以明显回升。结合笔者两次参会经验可以发现,普遍乐观时,油价反而不容易反弹,因为乐观的油价预期会减少企业对低油价的应对措施。但悲观时,人们对低油价的重视有利于积极采取优化改革措施,促使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除传统的石油公司外,非石油公司代表明显增多,包括一些大型公司,如通用电气、陶氏化学、西门子等公司,以及一些投资公司。这表明石油行业不景气对行业的上游业务和下游业务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全行业链的广泛关注。
第三,对中国声音高度重视。共有5名中国代表在会上演讲,剑桥能源周主席丹尼尔·耶金单独会见中国石油代表团,为中国石油代表组织专场座谈,并举办“中国日”主题讨论。
面对当前低油价形势,油气行业供给侧问题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需求侧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这两个因素都属于周期问题。供给侧主要受石油行业周期影响,而需求侧则主要受到全球经济周期影响。
从供给侧来说,石油需求上升会引发供应紧张,提升石油价格并吸引大量投资,从而增加石油产品产能,导致供应过剩。技术进步带来的非常规油气领域革命也会增加油气供应,并对常规油气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从需求侧来看,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对需求影响很大。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例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换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气需求,对需求侧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两个周期中,经济周期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石油行业本身的周期相对较短。专家预测,此次低油价周期将持续一段时间,大概需要两三年才能触底反弹。IEA专家预计,到2020年油价将会升至80美元/桶,但难以重现油价快速上升甚至达到100美元/桶以上的局面。因此,油气行业和企业都要积极思考如何能度过漫长的低油价“寒冬”。
过去1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率、石油消费强度和消费弹性系数呈现出“三降”特征,未来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会维持中低速增长态势,石油消费需求将呈现低增长、低消费和低污染特点。
石油需求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信心,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未来中国经济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仍将继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石油需求的弹性和强度会与以前粗放式发展时有所不同。预计未来中国石油需求会呈现绝对量较高,但维持中低速发展的局面。也就是说,到2020年、2030年,考虑替代能源的发展,预计中国的石油需求分别达到6.08亿吨、6.8亿吨,但需求增速将从“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6.4%、4.2%下降到“十三五”时期的2.4%,以及2021年至2030年间的1.1%。
从国内石油供需看,未来中国国内石油市场或许将持续宽松。从供应侧来看,由于我国炼油产能持续增加,到2015年年末,按照石油需求以及合理的开工率计算,我国的炼油产能已经过剩约1亿吨/年,保守估计到2020年炼油能力可能达到8亿吨/年以上。如果再考虑地炼获得原油进口权以后提高其开工率,未来5年,中国成品油供应增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增量。这表明国内未来石油市场将继续供应过剩,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石油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天然气领域,未来发展将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定与商业模式。现阶段来看,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尚未成熟,中国电能本身仍然主要依靠煤炭发电,并不清洁。目前来看,至少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市场取得突破以前,能够担当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治理重任的,非天然气莫属。总体说来,我们对天然气的发展、未来作用及在未来能源领域中的地位充满信心。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在当前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更为严格环保政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天然气年需求有望达到3400亿至3600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可达到13.5%左右。但是,如果没有政策的强力推动,特别是天然气的清洁高效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将出现供应宽松的局面。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电力、新能源、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大会发言嘉宾明显增多。这也说明,天然气的未来发展虽然光明,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
未来中国油气行业依旧是带动全球油气市场需求的重要动力,在国际能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对中国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持有信心,同时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曲折。作为传统油气行业,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向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倾斜;另一方面,要优化产品质量,生产更为清洁、优质的石油产品。此外,石油行业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节能减排,为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生产做出更大贡献。(作者:钱兴坤,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