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油价迎来“二连涨”,近期各地有关部门对非法
成品油的集中打击行动也告一段落。两件事并非只是在时间点上巧合。要知道,持续的低价对于正规油企而言,的确会造成不小的压力,而非法成品油大量入市冲击市场,抢走正规油企的份额和利润,则是另一种压力。现在油价一涨,就相当于将压力分散出去,油企感觉自然会好一些。
不过,遵循物理学定律,压力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油企们肩上的担子只是“转化”到了消费者的肩上。看看每次油价上调都引发网友们疯狂吐槽,就知道大家是多么不愿意接受这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压力了。
既然说到市场压力该谁承担的问题,这事得好好说说。在3年前的上海车展上,知名作家、赛车手韩寒在被媒体问到对国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看法时,直言“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
油品质量太差”。他的话引起强烈关注,媒体舆论一致应和,民间很快形成要求油企提高油品质量的强烈呼声。面对质疑,油企及其利益相关者都坐不住了。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国内油品差的确是事实,但这是有原因的。首先,在原料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硫原油买家,国内包括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在内的主要原油产区出产的原油也多属高硫中质油,这种原油品质差还不好加工。而欧洲炼油厂加工的原油以及美国WTI原油皆属于低硫轻质甜原油,生产加工容易,轻汽油品质好、产量高且对设备腐蚀程度较小。其次,除了原油品质“先天不足”,在生产工艺上,国内油企生产汽油主要以催化裂化为主。这种方法生产的汽油辛烷值相对较低,但硫含量和烯烃含量高。而欧美国家油企生产汽油基本上都是加氢裂化,这种方法的产品收率可达98%以上,其质量也比催化法汽油高很多。另外,与美国生产不同标号的汽油均严格采用多次分馏裂解工艺不同,我国油企生产汽油则采用一次分馏裂解工艺,然后通过添加不同的抗爆剂“勾兑”出不同标号的汽油。
然而,不解释还好,专业人士一解释,反倒让人们看清了所有内情。道理很简单,再多的客观理由也只是证实了油品质量差这个事实,与改善油品毫无帮助,更重要的是,人们甚至对改善油品质量的期待值也降低了——考虑到国内低油品却对应高油价的残酷现实无法动摇,人们怎么可能因知道了这种真相而产生对油企们的同情呢?油品质量无法与国际接轨,而油价接轨却是相当及时快速。大型油企这种眼中只有利益的作派自然会加重民众对它们的不信任,也会加重对其提高油品质量的失望。
其实,不用讲客观上的原因,国内油品质量不高,有一个最大的主观原因——油企垄断市场。面对民众的指责抱怨,油企或者把问题推给地方政府,称是他们要维持现状,不愿提高技术水平,或者归罪于国家标准,说不是油企生产不出高品质油,而是中国标准不够高。总之,问题全在他人,油企什么事也没有。而卸责恰恰是所有垄断性企业的共性表现,因为不管它们怎么做都不用担心后果。想想看,低品质油就可以赚钱了,油企们何必要费劲升级呢。每一次排放标准的更新,都是发动机燃油技术最先跟进,而油品却原地踏步很久,不愿提升,以至于出现汽车企业为了适应较差的油品而调整发动机设计的奇葩现象。
问题已经很明朗,要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关键还得靠市场。要尽快破除垄断,让更多的民营油企加入进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油品质量。政府也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