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导致过度生产以迎合预期需求旺盛的情况,最后引发油贸商盲目采购倾销导致价格踩踏效应产生。当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形成一定风险苗头,很多地炼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用完了全年进口配额,过度采购已经导致局部地区成品油市场出现无序降价情况。
美国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7%,当前美元指数处于93.355附近。美国虽距美联储2%的增长目标稍有差距,但是总体势头向好。不出意外的话,美国经济复苏只是时间问题。在全球复苏大环境下,国际机构在年中普遍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6.9%左右。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经济复苏周期的初期阶段,将拉动全球
石油消费市场进一步增长。
在全球经济向好的预期下,全球原油价格并没有简单遵循需求拉动价格上涨的供求理论模型。相反,欧佩克(OPEC)连续两年多为之努力的减产提价计划一次次破灭。有关“自愿减产贡献”国让出的市场份额反而被其他产油国所吞噬。为何减产没有形成拉动效应?
首先,根据供给学说理论模型,在供给临界瓶颈状态下,买方需要用提价来吸引更多的资源从事生产。与此理论相对的是,虽然
石油市场是个供销计划性极强的全球化工业体系,常年处于总体供需平衡的状态,但是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扩展产能已经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人们很容易就可以调动其他工业生产能力突破纸面上的“极限产能”。这就导致意图通过需求拉动价格或者减产制造供给“恐慌”的一方,需要非常大的资源投放力量才能控制市场价格。
其次,替代效应在油价高企时成了挽救原油买方市场的重要力量。10年前,能一次行驶300公里的电动汽车还是各大公司的概念车,可燃冰还是实验室里的传说,而现如今这些“替代能源梦”正在变成现实。部分产油垄断组织的“减产令”,已经变成能源替代产业快速发展的“赶马鞭”。部分能源卡特尔想开几次会就搞定全球油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再次,其他投资市场的吸出效应呈现威力。2014年,美联储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刺破了全球投机风潮的“皮球”。在经济向好环境下,全球大宗商品投机保值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全球热钱一方面受困于不断加息下的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国债、美国股市乃至实体经济都对资本市场展示出巨大的吸引力。热钱脱离大宗商品贸易投机市场和原油期货市场已经有几年了。这时候还妄想制造事件提升油价,引发大量热钱跟入支撑全球油价,是不现实的市场策划。
最后,全球油贸商的采购判断惯性引发产能过剩导致踩踏效应。一般成熟经济体每年油品消费量增加在2%到4%之间。而油贸商根据市场需求走势提前采购油品。他们通过调整交割周期、仓储运作、调整合约、期货对冲等手法来规避和冲淡交易风险。采购判断滞后性必然导致市场油品采购量总是大于市场消费量,原油生产商则根据油贸商的需求增产。在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导致过度生产以迎合预期需求旺盛的情况,最后引发油贸商盲目采购倾销导致价格踩踏效应产生。1985年沙特突然增产如此,2015年欧佩克减产、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也是如此,当前欧佩克几次试图启动减产计划无果,全球原油供应似乎正在重现历史。
这一“多收了三五斗反而不是幸福”的风险,在当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形成一定风险苗头。国内油贸商和炼厂在当前复苏前景下,一直判断国内油品市场需求还会增长。很多地炼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用完了全年进口配额,部分单位正在满世界找进口配额。过度采购已经导致局部地区成品油市场出现无序降价情况。
以前中国市场在世界原油进口市场处于从属地位,总是被动接受全球原油价格变化。而今全球11%的原油消费额是中国的,一半以上的原油新增需求都是中国贡献的,中国原油消费是全球原油消费市场的实际领头羊。沙特等国早将中国列为最大出口目标国,今年美国的原油和天然气也出口到了中国。我们早已经无法独善其身。整个市场体系正处于产油国盲目看好全球采购旺盛,竞相降价争夺原油市场份额的局面。我国部分企业盲目贪图低价原油,甩卖成品油。成品油零售资产采购方盲目看好地板价保护效应疯抬加油站、油库收购价格,无视资金杠杆风险。区域成品油市场呈现相互竞争、盲目打折、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性循环前兆。笔者认为,当前有效调控我国市场消费体系有利于避免全球范围内的原油产能过剩带来的危机。
在这种隐患的威胁下,笔者认为有关进口配额审批部门应该把好配额审批关,杜绝进口过热。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应当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尽早打破成品油零售永赚不赔的美好预期。进一步落实关闭中小落后炼化单位的任务,将高污染、低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从而控制住市场采购过度程度。
我国的成品油零售、批发和进口企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各个地炼都在向零售端发起收购,部分社会资金也在国内收购加油站、油库等项目,致使最近一两年加油站价格暴涨。一旦油品供应市场发生供给踩踏现象,市场秩序将受到巨大冲击。本来高企的加油站价格已经导致收购方负债非常高,过低油价必将逼死部分石油企业,最终会影响到整个成品油市场和相关金融体系,引发市场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