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30日16时30分,哈萨克斯坦
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催化裂化装置115%设计负荷性能测试顺利完成。这项地处丝路古镇的“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国石油海外最大
炼油项目成功实现达产目标。
明珠闪耀丝路古镇
奇姆肯特
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三大炼油厂之一,2005年中方参股后,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实行对等管理。2014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实施战略对接的框架下,启动现代化改造,以改变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导致的原油加工深度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现状。
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以EPCC(设计、采购、施工、开工)模式承担此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异构化联合装置于2017年6月30日成功投产。今年8月15日,二期工程各工艺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当月,哈国政府即宣布国内汽油实现自给自足,并着手协商向中亚周边国家出口汽油。
二期工程使炼油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轻质油收率由原来的56%提升至80%。新建2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世界先进的贝尔格(BELCO)烟气脱硫技术;1.5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采用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CPS硫黄回收工艺,仅此两项,每年即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1万吨。同时,项目部与哈土大学和巴依舍瓦大学签订委托培养协议。
历经风雨方显本色
作为中国石油在海外首个整体交付的大型炼油项目,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项目设计图纸总计3.86万A1标准张,是国内同类规模装置的2.44倍。项目涉及欧美、俄罗斯、哈国、中国等多种设计和生产制造标准,以及俄语、哈萨克语、英语、汉语4种工作语言,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前两年徘徊不前,后三年奋起直追!”CPECC一位领导感慨地回忆道。
设计是龙头。首先是改变项目执行策略。项目管理采取“两段法”,在设计阶段,第一现场放在设计院;建设阶段,管理重心放在施工现场。
采购是保障。约1.3426万台(套)设备、12万吨材料,总计1051个采购包,最长设备供货周期超过15个月。CPECC内部开设绿色通道,加快采购进度。
施工是关键。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三个区域项目部,变一个大项目为“一拖三”,总分结合,齐头并进。
从一期工程投产开始,业主的信任与日俱增。二期工程量约为一期的2.5倍,从开始施工到中交不到一年时间,创造了同规模装置建设工期最短纪录。
众志成城金石可开
项目建设高峰期,人力投入达6990人(中方员工2575人、哈方员工4415人),设备投入达1750台(套),集中分布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新建厂区。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这是哈萨克民族谚语,也是参建各方圆满完成这一项目的生动写照。中油国际中亚公司、奇姆肯特炼油厂中方业主,分别协调哈石油和哈方业主,在减少MR文件审查数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广西石化、宁夏石化、华东设计院、大庆油建、大庆化建在内的13家中国石油企业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截至9月28日项目移交业主,累计实现1578万安全人工时,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8.76%;获省部级以上QC小组成果5项、技术专利成果4项;完成1300余项标准的收集、翻译和转换,形成了一套适应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综合标准体系。
英雄无言默默付出
一个成功的项目背后,定有一批奉献者的默默付出。他们是工程师、采购员、操作工人,是炼化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者,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石油人。
华东设计院自控专业设计负责人张则鹏,通过认真设计、严控组态、反复测试,顺利通过美国UOP专家的出厂验收;56岁的CPECC催化裂化技术专家丁洪春,两次带领业主专家团队,对广西石化、兰州石化等7家炼油厂使用的国产关键设备性能进行考察;铆焊队队长张雷祥,带领40多名队员每天工作13个小时,啃下了硬骨头;CPECC第七建设公司承担了整个项目75%的安装工程量……
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者,亲手缔造了这颗“一带一路”明珠,推动着中哈油气合作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