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知识 » 正文

中国海上第一井

日期:2020-06-05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

国际石油网

2020
06/05
10:2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石油局 勘探大队 开钻

莺歌海传出发现油气苗的消息,在我国沿海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到1958年,仅广东省(含海南)沿海各地群众上报的油气苗矿点达50多处。在莺歌海,除3号油气苗外,还发现了30多处气泡带。广东石油管理局对莺歌海油气苗进行全面调查,共核实油气苗39处,石油部茂名页岩油公司还据此编绘了油气苗分布图。

据《中海油大事记》记载,莺歌海盐场报矿后,石油部和地质部先后派出马继祥、肖文达、张令一等人前往莺歌海进行调查。北京石油学院苏联专家组组长司那尔斯基乘坐海军的护卫舰,在夜间考察了该气苗,得出了如下结论:“波斯湾和墨西哥湾是世界上的两个‘石油极’,中国南海也可能是另外一个‘石油极’。”

打井钻探,成为必然。从1958年开始,石油工人在莺歌海地区打了近10口井。在王国珍的带领下,在莺歌海盐场水道口附近,找到了石油工人在莺歌海打的第一口井———莺浅1井原址。此地距沸水石1公里,沙滩上除了黄沙、礁石之外,就是仙人掌和海丹草。

据记载,打这口井的是广东省石油管理局海南勘探大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支队伍已经不存在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1963年,海南勘探大队撤出莺歌海到了江汉油田后,其编制被撤销,所有人员被解散。经多方打听,原南海西部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何振基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

何振基,今年68岁,广东人,当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分到广东石油学校任教,带领学生在海南勘探大队实习,还在井架上工作过。何振基说,当年到此调查的北京石油研究院气苗调查组向海南行署汇报后,有关领导提出:海上没有条件搞,可否在陆地上打几口井试试?

1958年11月,地质部门批复:可在莺歌海油气苗最近处的海边打井,并命名为莺浅井。

“莺浅井”一共打了3口。正如人们事先预料的那样,海洋和陆地属于不同的地质构造,打了400多米都没有找到油气。但这次钻探结果证实:莺歌海地域沉积盆地主体肯定在远离陆地较深的海区。

油气苗调查工作组撰写了一份《广东省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湾盆地以及莺歌海西南海域油气远景》报告,大胆预测:“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含北部湾海域)是一个新生界沉积盆地,莺歌海西南海域有另一个更大的沉积盆地。”这一推测,后来成为石油部下决心开展南海海域石油勘探的重要地质依据。

1960年春,广东省石油局决定再派遣勘探大队下海打井。海南人民对此予以了大力支持,从广州水运局租来了一条方驳船。打井用的冲击钻,是海南水晶矿停产后移交到石油局勘探大队的。而所谓井架,也就是那么三条腿的铁架简单地支撑着,大约有30米高。

与数千人大战莺歌海建设盐场的轰轰烈烈相比较,1960年4月开钻的英冲井也许显得有点冷清。海军军舰把这条方驳船拖到沸水石锚定,冲击钻就安装在驳船的侧面,略往海面倾斜,后面用钢丝紧紧地拉着。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冲1井”就用这样的“工具”开钻了。

“英冲1井”打到26.28米完钻,“英冲2井”打了21.62米,到打“英冲3井”时,井架刚支起来,就被一场台风刮到海里去了。但令人兴奋的是,英冲1井和英冲2井均有油气显示。

海南勘探大队派地质技术员黄新维到井上捞油。

7月的一天,黄新维乘小船来到井边,捞油的工具简易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根长长的细麻绳拴上一个罐头盒子,往露出水面二三米的套管里一扔,像乡下人在水井里打水一样,扔下去,晃一晃,提起盒子一看,竟是漆黑的原油,1盒、2盒、3盒……在1个月的时间里,共捞出了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捞出的原油!中国广袤海洋终于绽开了油气报春第一枝!

得到这个消息,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定要在莺歌海抱一个金娃娃!”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