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与利安德巴赛尔成立合资公司,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发展!
携手国际巨头,成立新公司,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中石化又有新动作。
1月26日,中国石化宣布与荷兰利安德巴赛尔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在宁波镇海建设一套环氧丙烷和苯乙烯生产装置,扩大化工品产能。
随后,在2月2日召开的2021年炼油和化工工作会议上,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强调,要推动炼油和化工业务高质量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油转化”、走高端取得新进展,努力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
此次与利安德巴塞尔合作将给中国石化带来什么?又折射出国内炼化行业怎样的发展动向?
再度共建合资项目
此次合作,双方将按50:50股比,成立“宁波镇海炼化利安德巴赛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装置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可年产27.5万吨环氧丙烷和60万吨苯乙烯。
而双方第一次共建大型合资项目的时间节点,可以向上追溯到十余年前。
2007年,“宁波镇海炼化利安德化学有限公司”成立,利用镇海炼化的乙烯原料资源和配套设施,引进利安德环氧丙烷/苯乙烯共氧化法生产技术,经营年产28.5万吨环氧丙烷和62万吨苯乙烯项目。
其产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当时国内整体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时代,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双方进行二度合作奠定了成功的经验基础。
据介绍,环氧丙烷和苯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分属于丙烯和乙烯的下游产品,产业链条长且终端应用覆盖面广,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包装和家具等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及消费大国之一,预计2021年相关产能规模和消费需求都将保持高位。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生产环氧丙烷主要依赖氯醇法工艺,但该方法耗水量大,废水、废渣污染严重,产生的次氯酸还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性。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装置被列入了限制类。
而利安德巴赛尔拥有全球领先的非氯醇法工艺,生产过程更为安全环保,在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将助力中国石化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化工产品高质量发展。
炼化项目集中上马
中国石化此次扩张环氧丙烷和苯乙烯产能,是在我国炼油产能过剩、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传统石油石化企业延长产业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一个代表。
伴随着政策环境的放开,我国石油化工领域市场主体大增。从央企、民企到外企,近年来,一大批大型炼化项目纷纷上马。
从2020年的最新动态来看,中国石化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投产的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包括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项目。二期还将新增1500万吨炼油和120万吨乙烯产能,规划将尽早落地建设。
下半年,中国石化同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规划投资700亿元的重点项目。随后又与福建会谈,计划投入1000亿元推动古雷二期等项目。
此外,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也于2020年宣布投产,合计产能由2000万吨增加至4000万吨。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总规划远期产能可达4000万吨,一期项目产能2000万吨。
几大外资项目也正式在广东落地。2020年,埃克森美孚在广东惠州的化工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一期项目包括年产160万吨乙烯装置和中下游生产装置,预计于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基地项目的首批装置在广东湛江开建;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也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
中国石化经研院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炼油产能将达到每年10亿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产能国。
减油增化 调整产品结构
然而,扩建背景之下,中国的炼油产能正面临严峻的过剩挑战。
1月13日,中国石油经研院发布报告预测,2020年国内将新增炼油产能2700万吨,总炼油产能达到8.87亿吨。中国炼油能力过剩的情况进一步恶化,2020年过剩达1.7亿吨,而这一数据在2019年为1.5亿吨。
据预测,2020年中国成品油实际需求约为3.93亿吨,需求增速或将由2019年的4.7%降低至2.3%。
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然而,产能扩张速度却在加快,炼油行业这场“大内卷”的出路何在?一方面要扩大成品油对外出口,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减油增化”,已经成为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必然选择。
“减油增化”,即缩减成品油的产出比例,增加化工产品比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品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我国化工产品需求旺盛,未来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新增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从炼油开始,配套乙烯及下游聚烯烃装置,或芳烃装置生产基础化工原料,能够将炼油与化工生产进行一体化整合,不再以生产成品油为主,而是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在做大“油头”的基础上延伸“化尾”。
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撰文称,我国目前“减油增化”趋势明显。由于成品油生产能力已经过剩,未来还有新的大型一体化炼厂加入,国内大型炼油企业将采取“减油增化”的策略,控制汽柴油产量,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柴汽比,增产高效和特色产品,并提高乙烯、芳烃等化工装置负荷。
重视创新 走向高端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炼化行业将进入新增产能全面释放、竞争白热化的时期,同时也是行业整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工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2020年12月举办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石化携手伍德麦肯兹指出,中国炼化行业首先要加快炼油结构调整,以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炼化一体化、合并减油增化,利用多产低碳烯烃和化工原料。
同时,要实现化工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优化烯烃产业链结构、提高芳烃产业链竞争力、突破高端材料技术瓶颈,拓展化工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价值链空间。
会议还指出,应重视技术创新,包括重油加工转化技术、高端化工材料生产技术、塑料循环利用技术、炼化企业数字化技术等。
加大创新力度,突破技术瓶颈,布局高端化工产品,成为中国石化关注的一大重点。
由于近年来一批大型炼化装置的集中投产,未来几年,国内乙烯、芳烃等石化原料产能将大幅度提升,直至走向过剩,但目前我国高端新材料对国外依赖严重,多种高端新材料尚未突破技术瓶颈,或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
据财新报道,中国有40%的高端新材料依靠进口,中石化经研院副总工程师柯晓明表示,“十四五”期间,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增速达7.5%,高于化工品平均增速。
国内石油石化产业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在这条产能升级的新赛道上,市场竞争主体众多,落后产能终将被彻底挤出市场,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属于那些发展质量更为高端、竞争实力更为强劲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