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TK915-5X井生产现场,技术人员正在观察措施后生产压力变化情况,该井在石炭系补孔生产后,日产原油16吨、天然气4万方,产量一直保持稳定,这标志着石炭系岩性油气藏开发取得了新突破。
今年以来,受老区自然递减增大、油藏含水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厂油气产量一直处于爬坡状态,如何扭转被动局面,该厂从精细地质认识、重构注采井网和创新工艺技术等方面联合发力,打出了一套增储上产“组合拳”。
精细地质研究助推认识再提升
石炭系岩性油气藏是该厂今年增储上产的主阵地,由于油藏圈闭面积小、分布零散,被形象喻为“打碎的盘子”,油藏认识及区块挖潜难度很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C1和C5这两个区块处于盐边构造断裂带,油气显示丰富,是拓展新圈闭的重点区域。”该厂开发研究所技术员李宗睿介绍说。
位于断裂带的TK915-5X井是一口开发井,技术人员依据测井解释,判断该井石炭系4795-4798米为油气层,决定封堵原产段,在石炭系实施补孔生产。目前,已实施补孔和转抽措施12井次,新增经济可采储量15万吨,累增原油产量1300余吨、天然气300万方。
塔河一区开发已经21年,同样面临着地质再认识、再突破的问题,区块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2%。
通过精细研究,技术人员终于在TK135井打开了突破口。发现该井位于中油组具有13米厚的气层,天然气控制储量达1.4亿方,因此,决定封堵下油组,在中油组进行补孔生产,目前日产气5万方。
“目前,我们已在TK101井、TK135井等6口低产井实施补孔措施,日增气能力30万立方米,有望开辟出一个年产气能力1亿立方米的接替阵地。”该厂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张伟说。
重构地下井网有效储量再动用
井网重构是今年的增储上产的重点项目,就是以储量动用为目标,重新构建注采井网。
今年以来,该厂在塔河二区、四区加强井网重构工作,有37口井纳入井网重构计划,目前已实施23井次,日增油达287吨,与老井网相比,水驱动用控制程度进一步提升。
T402是塔河四区S48单元注气的一口注气井,通过应用“气水协同”技术,使K429CX等3口邻井长期受效,日增产18吨,累计产油近3000吨。这是该厂加快井网重构带来的“红利”。
“我们通过气驱、水驱和复合驱等多种手段,扩大油气波及体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开发研究所技术总监李满亮说。
塔河一区产量递减增大,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技术人员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构建两套立体井网,一方面在中油组进行采气,另一方面在下油组注气,达到有效动用储量的目的,截至5月15日,区块日产原油由280吨上升至340余吨。
“只要敢于突破难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增储上产攻坚战。”厂长刘雄伟信心十足。
工艺联动发力增油措施再创新
地下发力,工艺联动,这是该厂近期开展上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今年以来,持续加大油气井管控力度,通过创新工艺技术、优化生产参数等措施,油井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截至5月14日,连续生产两年以上的长寿井达到130余口,日产油835吨。
机采井的抽油泵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抗拉强度低、稠油入泵难等问题,工艺技术人员从泵的结构、材质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有杆泵升级改造集成技术》,降低了检泵频次,年可节约维修成本1300余万元。该成果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针对异常井,技术人员在对每口井井温对比排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油井异常判断法,即“井温图版”法,目前已在TK910H等多口井应用,减少产量损失920吨。
水平井挤堵工艺具有施工难度大,风险高,该厂创新工艺技术,优化泥浆体系,在T903-10H井水平段挤堵首获一次成功,日增油15吨。目前,该厂形成了裸眼处理、套损治理、落物打捞共三类11项复杂修井技术和9项低成本工艺技术,为增储上产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