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Trafigura的碳交易主管Hannah Hauman周三在英国《金融时报》大宗商品全球峰会上表示,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市场,可能成为全球原油市场规模的10倍。
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种商品,始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成为全球推动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最大的交易商希望在不断增长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出售排放权,利用不断上涨的碳价格获取更大利益。
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在5月初创下了碳价格的新高——价格超过了每吨60.50美元(50欧元),今年到目前为止上涨了50%以上。一些欧洲能源咨询机构表示,虽然几年前这种价格水平会被认为很高,但随着欧盟加大气候变化行动的力度,和对道路运输和航空燃料碳排放定价的进一步研究,人们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预计碳价将会进一步上涨到目前水平的两倍,即每月133美元(110欧元)。此外,分析人员也表示,并不认为欧盟监管机构会进行干预。
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目前也到了关键阶段——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将于6月底前将启动上线交易。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湖北碳市场交易启动。2017年12月,在严格评审后,国家决定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历时3年筹备,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目前正在为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
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中碳登落户,成为落地湖北的首个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国性功能平台。
“中碳登落户,体现了湖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介绍,10年前的7个试点中,湖北既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也不是碳排放量最高的,能争取到中碳登,意味国家对湖北碳市场试点成绩的肯定。
据介绍,碳交易试点至今,湖北碳市场纳入373家控排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6个行业,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70%。
“我们纳入的企业,既是创造价值的大户,也是产生排放的大户。”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介绍,经测算,70%纳入碳市场的企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同期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节能降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月初,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交易总量35560.69万吨,交易总额83.45亿元,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居全国首位。曾庆祝认为,经过7年探索,湖北证明了碳市场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1月1日,中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启动,首个周期截至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
湖北目前正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做好全国碳市场模拟运行准备工作,武汉未来或将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而碳交易也将打破能源、金融等领域界限,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