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叠合盆地的油气地质理论经历了三代石油地质学家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实践,是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研究的共同结晶。在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划时代的事件引导着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首先,1989年4月开始的“塔里木石油会战”,开始了对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的进行整体油气勘探。198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与法国地球物理公司合作,完成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13条地震反射大剖面。1990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与中国地震局合作,完成了三条南北向横穿盆地的转换波测深剖面,这些大剖面系统揭示了盆地的整体地质结构,经“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认识到“塔里木盆地为一大型叠合复合盆地”。1992年,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在该专辑中,收录了童晓光、梁狄刚、贾承造等先生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板块构造演化、含油气性等的系列文章,充分揭示了该盆地的叠合与复合性质,并成为今后该盆地油气勘探的指导思想,为以后在前陆区天然气的大发现与台盆区碳酸盐岩大油田的发现奠立了重要基础。
其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我国十口科学探索井项目的实施,为探索我国沉积盆地的新区、新层系与新领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第一口科探井是位于吐哈盆地的台参1井,1989年2月该井日产油24.2方,突破带动了吐哈盆地及西北地区侏罗系的石油勘探;第二口科探井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参1井,1989年6月该井于奥陶系顶部马家沟组酸化后获得日产28.3万方天然气,揭示了古生界有利成藏组合,从而开辟了陕甘宁盆地找气的新领域,也开辟了北方古生界找气新领域。这些新发现揭示了叠合盆地油气聚集的新层系,大大拓展了油气勘探家的思维。
另外,2002年,李德生先生出版《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赵文智等出版《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专著,系统论述了叠合盆地的构造类型与含油气性,可作为这一阶段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