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产油规模最大、储量最丰富的的中东地区,起生油岩都是海相地层,而且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都是在海相沉积地层中。事实表明,海相生油更“优越”一些,与之相比,陆相生油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海相生油的“优越”要归功于其“出身”好,海相的咸水环境比陆相的淡水环境更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海相地层拥有更加稳定的水下环境。陆相生油却难得有这样的安宁,其沉积盆地常受地质活动“骚扰”,油藏保存条件不够理想。
不仅如此,海相地层中还拥有更好的生成原油的原料。脂肪物和类脂组分是形成石油的重要物质,海洋浮游生物含类脂组分较高,而陆相沉积地层中以木质纤维类物质为主,含类脂物较少。不过,如果陆相地层发育以深水湖泊沉积为主时,大量的湖生生物会繁殖其中,也会“风光”一把,生成储量较丰富的石油。
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等地区的油气多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由此许多国外的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一些国外的地址学家到中国调查时,看到中国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悻悻然扬长而去。从此,中国被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
幸运的是,我国老一辈石油地址学家并没有局限于海相生油理论,通过努力,结合多年勘探经验,创立了中国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大庆油田被发现,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随后,胜利油田被发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被发现......这便构成了我国油气勘探的第一阶段,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创业”。
以普光气田的发现为标志,我国从2000年开始在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以海相地层油气勘探为目标的“二次创业”。地址学家发现,中国地质状况是浅层为陆相沉积,深层为海相沉积,这与中东、美国、俄罗斯、欧洲的情况正好相反。油气开采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规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中国将越来越重视海相地层,而国外则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陆相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