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感动石化颁奖典礼上,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王延光清唱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点燃了现场。
这是石油工人的歌,是铁人精神的赞歌,也是激励王延光一路走下来的精神灯塔。当年,二十岁的王延光就是唱着这首歌,来到胜利油田,一头扎进荒凉的盐碱滩。
千万次聆听来自大地深处的地震回声,像是一串串音符,跳动在岁月的琴弦之上,节奏是那样的熟悉——“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王延光经常说,他只是一个符号。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形势图上,红色区域密密麻麻镶嵌其间,像极了某种宣言,如大地般沉默不语,却又道尽一切。
那是由几代胜利人历经一甲子的心血染成,“石油血液”的苍劲之力,落笔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从“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到“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胜利科技工作者以科技为笔,畅游在地质大观园,在济阳坳陷“涂鸦”着,寻找着国家亟须的石油。
他的确是一个符号,铁人精神的符号。
当王延光拿到第一份三维地震资料时,一个新的世界就此打开。这个只在课堂上听过的技术,一经投入,成效显著。那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再后来,“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老油田的勘探开发难题,而且先后在胜利油田、江苏油田的12个区块使用,发现了圈闭资源。
北京街头背煤气包的公交车刺痛了铁人,王延光也永远忘不了那个“玻璃房子”。
彼时,国内大多数石油企业重金购入的国外地震资料处理软件,被锁在一个“玻璃房子”里,软件操作必须由外方人员完成,中方人员不得入内。
即使到今天,当被问及相关内容时,大多数的勘探工作人员仍旧觉得窝火,那种被“卡脖子”的挫败感是无法用时间抹平的。
二十年磨一剑。2022年,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曙光”地震处理软件,实现了用纯国产软硬件完成地震资料生产工作,突破了石油勘探软件“卡脖子”难题,这颗“中国芯”足以慰藉当年“玻璃房子”外的中国人。
被“卡脖子”的经历,另一位感动石化人物、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曹旭龙同样刻骨铭心。
化学驱油工作,就像油藏的“清洁工”。20世纪90年代,当时拥有先进化学驱油技术的几大国际石油公司,先后对胜利油田开展化学驱可行性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胜利油田不适合开展化学驱油。
哪能让这个“卡住脖子”!曹绪龙偏不信这个理儿。他带着团队潜心攻关,学习最先进的理论知识,跟踪最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建立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化学驱理论。
1992年以来,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无碱高效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化学驱技术,先后从实验室走向现场应用,胜利油田化学驱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他们觉得这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国家需要。
王延光永远不会忘记2021年10月21日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刻,更忘不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出油了!”他们无数次做过一个同样的梦,也在为这个共同的梦努力拼搏。为油而战,闻油则喜。见到油的那一刻,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