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渤海湾秋风阵阵,胜利油田埕岛-2023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现场正在作业。记者乘坐橡皮艇前往距离岸边30海里处的项目现场,看到一艘船正从海底拉出一个个电瓶大小的橙色方盒,这是采集存储海底地层信号的利器——OBN(海底节点)。
在该项目中,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使用OBN设备进行海洋地震勘探,在中国石化尚属首次。
“首次实现谈何容易。”该公司专家向记者介绍,海洋地震勘探要先产生地震波,再根据海底采集反射波生成综合剖面图,从而实现和海底岩层“对话”。为了发现更多海底石油,该公司对OBN采集技术进行系统研发应用——投用全新OBN设备,改造升级震源船,自主研发节点收放系统和相关软件,有效提高地震资料质量,助力精准勘探开发。该项目于5月启动,预计于11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务。
研发自动化收放缆系统
放线班由200余人减少到十几人
“大拇指粗细的电缆,每天要收放四五船,一天下来胳膊都肿了。”负责收放缆作业的放线班班长周朋心心念念了18年的,就是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让兄弟们在海上有个安稳的家。
5月,OBN在该项目投用后,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收放缆系统,代替人工作业。颠簸不已的橡皮小艇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放缆船,船身有一个足球场大,十分平稳,船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周朋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此前,该公司采集地震勘探信号的并非一个个独立的OBN,而是一堆堆电缆。要把这些电缆放入海底再回收,员工需乘坐橡皮小艇进行作业,滚滚浪花拍打着摇晃的小艇,不一会儿,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
进行自动化收放缆作业后,放线班由200余人变为十几人,由原来公司人数最多的班组变成了小班组,海面上漂浮的三四十艘小艇也消失了。
记者登船时,船上正在进行收缆作业,刚“出海”的橙色方盒经过冲洗、去藤壶等过程,被传送带送往集装箱,进行充电和数据读取,几名员工进行辅助作业就能完成。
升级改造震源船
让海底反馈更多信号
OBN放下去了,如何产生更高质量的地震波、让海底反馈更多的信号,成为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关注的重点。
为确保OBN顺利投用,该公司对震源船进行改造,把侧挂式气枪改造为后拖式气枪,气枪最大容量提升了三成,在激发时产生的信号能量更强,更有利于穿透中深层地层,强化勘探效果。
记者登上尚未改造的震源船,随着对讲机内“放炮”的指令传来,气枪发出一声巨响,船上的玻璃灯震动了30多秒。
在改造过的震源船,船后拖着几个巨大的气球,气球下悬挂气枪。气枪离船身数十米,激发时,船上听见一声闷响。大约每隔几秒,就会进行一次放炮作业。据介绍,船身改造后,船上的噪声小了,大家的睡眠质量都有了改善。
走进震源船驾驶室,操作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船的位置、炮道排列、周围船只等信息,这是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导航软件。当船行进至指定位置时,气枪就会自动激发。从前拿着对讲机指挥激发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大幅提升了放炮作业的精度。
投用OBN配套设备
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OBN的投用带来了作业效率的极大提升。
埕岛-2023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工区的平台多、管线多、风电设施多,船舶密集、渔业活动密集。过去,信号依靠彼此连接的电缆传输,一旦有一处断开,信号就无法传输,整个区域作业就要停止。
“因为工区复杂的海洋情况,经常出现问题,一停就是大半天,这个时候震源船就只能原地待命,等待线缆修复完成后,才能继续作业,每天有效作业时长不足三分之二。”震源船工作人员曹剑介绍。
现在,每个OBN能独立作业,单个出现问题不会影响作业进程,大幅提升了收放缆作业效率。曹剑所在的震源船也实现了非极端天气下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技术革新是为了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资料。记者从新老资料的对比中看出,原先的资料中有看不清的棉絮或云彩状图像,新资料则清晰许多,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分析油气分布情况。“资料水平的差别相当于几年前的手机像素和现在的手机像素。”相关专家介绍。
晚7时,天色渐黑,风浪变大,记者乘橡皮艇返回港口驻地,远处,船只、平台、风车的灯亮了起来,隐没于落日之中。一路上,橡皮艇来回摇晃,信号灯闪烁不停,开船师傅救生衣上的几个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愿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黑暗里,这行字分外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