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沉寂了十多年的老油罐,现在又火了!”曾在江苏常州石油五星桥油库工作过的周海明说。11月,经进一步改造升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油罐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曾经锈迹斑斑的老油罐被重新粉刷成灰白色,并通过开放式连廊将4个油罐连通。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公园日均接待量达2万多人次,节假日超10万人次。
开放式连廊将4个油罐连通后,五星桥油库变身油罐公园。
油罐内部被改造成餐厅,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来源:视觉中国)
该公园原为常州石油五星桥油库的储罐区,地方政府与常州石油进行资产置换后,对该区域进行了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建成一处占地1800平方米、具有石化工业风格的油罐公园,并于今年8月1日正式开放。
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岸玉兰森林廊道,以大运河文化为题,以玉兰森林廊道为带,保留了五星桥油库部分油罐和水塔等标志性历史建筑,集纳了亲子游乐、餐饮服务和服装销售等功能,为市民提供别具一格的休闲社交空间。历史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唤起了很多常州人的运河记忆。
当年就很红火,提油队伍排成一条长龙
五星桥油库前身是武进煤炭石油公司(1999年并入江苏常州石油)的油库。其油罐是分几批建造的:第一批是1973年建造,包括3个1000立方米的油罐和20个50立方米的卧式油罐;第二批是1978年修建,包括两个3000立方米的油罐和6个100立方米的特殊标号油油罐;第三批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包括两个2000立方米的油罐;第四批是1998年大规模改扩建时修建的,包括两个5000立方米和两个8000立方米的油罐。
“最初,公司的油都是从上海、南京买进来。虽然买到的66号汽油已是市场上最好的汽油,但因炼油技术有限,这种汽油抗爆指数低,买回来后,需要油库再进行调和,才能储存到油罐里。”五星桥油库退休员工冒爱民回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田间地头的机械化生产越来越常见。尤其是手扶拖拉机不断增多,汽柴油需求量激增。“1973年建造的这批油罐是当时武进县(现为武进区)的第一批油罐。从常州范围来讲,那也是最早的一批油罐。之所以要修建这些油罐,主要是为了保证生产用油。”冒爱民回忆。
当时,油库员工最怕过冬。因为炼油技术差,农用柴油经常被冻成一块一块的。为了把这些成块的油融化,油库专门修建了锅炉房和蒸汽管道,为船上的柴油加热。等这些油块融化后,他们再把油抽到油罐里。一船油一般是60吨,员工在冬天要忙活三天三夜。而在夏天,这一船油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全抽到油罐里。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炼油技术的提高,柴油在冬天易冻的难题被解决了。
“别看现在油罐公园是网红打卡地,其实那时候,油罐的人气也非常高。”周海明介绍,五星桥油库承担武进的汽柴油和润滑油储备任务。当时,武进的加油站很少。人们为汽车、机器加油,都要拎着桶到油罐所在地来加油。市场上油量少,而需求量又大。每天,油库门口都排着提油车辆队伍,长达数公里,很是壮观。
最早,武进煤炭石油公司只有两辆油罐车,后来,随着油罐的增多,油罐车的数量也增加到最多时的13辆。此外,该公司还有运输柴油的运输船,主要负责为有需要的乡村送油上门。
油罐华丽变身,市民参观休闲打卡
五星桥油库承担了为城市工农业发展提供能源的职责,是常州市的老工业代表。油库中的油罐,是很多常州人运河记忆中的一部分,更是当地工业发展的历史印记之一。这座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油库,彰显了石油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政府以最大保护为原则,将储油罐、玉兰景观和大运河文化带融为一体,让满载记忆的工业遗址重获新生。他们刷漆翻新了4个油罐,布置了投射灯光。“罐墩墩”们凭借着又萌又暖的外表,吸粉无数。在各色灯光的照耀下,尤其是夜晚,运河畔的这个精致公园显得格外迷人。
4个大型油罐重新打通,通过1个玻璃连廊和两个开放式连廊连接。东侧两个油罐被改造为购物场所,走进去就好像进入一个与外立面油罐完全不一样的玻璃“教堂”——玻璃镜面似一个向四周“无限延伸”的空间。
中间油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裸露的罐体结构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印记,巨大穹顶上的圆形空洞与地面圆形的下沉式空间相呼应,阳光透过顶部的空洞洒在地面上。若是雨天,雨水落在石子上,水声滴答,惊艳了时光。
西侧油罐被改造为餐厅,分为上下两层。二层餐厅有多扇大尺寸窗户,让运河景观完整呈现在食客眼前。即使不开灯,穹顶上巨大的天窗也能够将光线洒满餐厅的每一个角落。
五星桥油库是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如今,这个工业遗址华丽变身,以新的身份继续为美好生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