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不肯来,遍地不长草;四季少雨雪,风吹石头跑;头上烈日晒,脚下热沙烤;冬季寒风吹,夏季蚊虫咬;虱多用沙洗,指甲当汤勺……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查队员生活的描写。半个多世纪后,胜利油田地质科研人员续写了同样的故事。
2010年以来,胜利油田共有37支队伍185人次奔赴青海开展野外油气地质勘查,累计实测剖面84条共74公里、观测剖面150条共394公里、取样2160余块次,开展烃源岩、沉积储层和地质构造野外专题研究近20项,为柴达木探区油气勘探发现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支撑了山古1、山2和山201等多口探井的科学部署和工艺措施制定。
平原地区已是初夏,但海拔3200米的绿梁山下,依旧有些许寒意。戈壁滩上,枯黄的梭梭草还在等待2023年的第一场雨。
2023年5月底,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行六人从山东东营几经辗转,赶到探区与野外地质勘查队汇合。
他们徒步走过铺满碎石的河床,来到了鱼卡河基岩剖面。“这次的地质勘查主要目的是,通过露头剖面研究进一步落实绿梁山地区的储层及盖层情况。”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王大华说。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4年,盆地勘探领域广、面积大,储层薄、多、散、杂,是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2009年,胜利油田正式接手柴达木盆地大柴旦、诺木洪北和诺木洪东3个矿权区块的油气勘探。
该探区隶属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探区内需要观察的露头剖面大多在山里,车辆一般开不进去,观测点往往距离下车点有数公里,下车时要带全工具及食物和水,返回时还要背上一天采集的十几公斤岩样。
拍合影时,队员张俊锋的鼻子里还塞着纸团,他这两天鼻子时不时流血。这些露头剖面多在海拔3000~4000米,有的甚至近5000米,高原反应是一大考验。
参加工作以来,张俊锋累计参加了柴达木盆地及周缘野外地质勘查20余次,最高到过海拔4900米的地方观察露头。
2013年5月,他们在马海东周缘开展第三系地层野外地质勘查。正是在这次野外勘查中,他们发现并实测了鱼卡河基岩富含油苗带,支撑了山1井的论证部署。
队员们又陆续在马海东周缘开展了构造、源岩、沉积、储层等各类地质勘查。他们曾沿着绿南断裂带徒步26公里,最后累得躺在地上,这天,他们发现沿着断裂带有多处中侏罗统残片,证实了马海东深层有源岩发育。有源,有油苗,就说明马海东有成烃成藏的过程。
回想起这14年的光景,即将退休的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准噶尔勘探研究四室主任师刘俊民感慨万分。自2009年起,他就奋战在胜利西部的战场上,其间,他见证了胜利西部3年发现3个大油田的振奋人心、士气高昂的场景,也经历了准噶尔盆地外围久攻不下、矿区缩小的灰暗阶段。
当时的准噶尔勘探研究四室还叫柴达木勘探研究室,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就是勘探程度低,地震、钻井等资料少、品质差,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的柴达木探区。
他们记不清自己围着这些山跑了多少公里,扛回多少公斤岩石样本,又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2017年,胜利油田在绿梁山西部马海东构造带部署的第一口探井——山古1井获日产油1.75吨、峰值日产油3.16吨,上报预测储量1000多万吨。随后钻探的山古101井也获得工业油流。
刘俊民说,勘探需要地质科研人员“脑袋里有油”,还要注重基础研究、开阔创新思路,坚定信念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山古1井突破后,他们乘胜追击,部署的多口井均见良好显示,一个新油田的雏形渐渐显现。
2021年,胜利油田在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部署的山2井峰值日产油8.8吨、气3457立方米,成为继准噶尔盆地之后胜利西部探区又一重大突破。2022年,山301井常规测试获日产油3.03吨、峰值日产油7.21吨。
越野车从绿梁山下经过,可以看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12口探井、3口开发井,绿梁山正迎来属于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