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井,即在套管与井壁或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艺过程,是钻完井作业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保护和支撑油气井内的套管,封隔地层内的油、气和水,确保安全钻进,顺利开采。
李国军和固井工作已经相伴17年,“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件事做好、学透、做精,是非常值得的。”
海上固井,小试牛刀
2007年7月,25岁的李国军背起行囊,坐上承德开往天津的火车。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他迎来人生中首次出海作业,正式踏上属于他的固井之路。
“刚工作那年我就参加了一次拖轮固井,当时的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年冬天,李国军接到任务与其他几位同事一同前往绥中区块进行拖轮固井作业——迎接他们的是严寒、风浪、晃动的船体和种种棘手的突发情况。
当时海上平台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远不及今天,现在常用的隔膜泵与电泵在当时还未普及,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处于露天状态,固井作业几乎全程都在甲板上进行。
“当时的海况特别恶劣,浪大得直接拍在我们身上,”李国军撇了撇嘴,“我们几个全晕船了,躺在楼道里面吐个不停。”
面对剧烈晃动的作业环境和容易上冻的作业设备,李国军和同事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抓紧一切风浪减弱的窗口期开展设备维保、管线起吊。
“风浪大,我们就等着它减弱;气温低,我们就加大扫线频次防冻,”李国军笑道,“晕船的问题不好解决,主要靠自己适应——吐得多了就好了。”
只要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就抓紧干活,身体适应了环境就继续工作,当年这群意气风发、敢打敢拼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转战陆地,不畏险阻
2015年,由于新疆项目部人手紧缺,李国军前往新疆支援,一去就是三年。
“那段经历非常宝贵,它让我吃了不少苦,也让我更加坚韧。”新疆的作业条件比海上更加艰苦:紧张的饮用水资源、昼夜巨大的温差、相距数百公里的作业地点……无一不考验着李国军的意志。
“生活条件不好可以克服,可最难的还是天气——零下2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都是寻常事。”
回忆往事,李国军轻描淡写,仿佛在叙述他人的经历,可是他自己知道那些滴水成冰、工服结霜的夜晚有多么难熬。
冬天的一个夜晚,由于作业计划有变,固井作业被挪到深夜进行。然而夜间气温过低,固井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不行,这边压力放不出来!”李国军发现情况异常后,立即叫停现场作业。经过紧急排查,他们最终确定是固井管线上冻的问题。
“拆管线,破冰!”固井队当机立断,兵分两路,一队人员将泵车开到锅炉房,用锅炉房的蒸汽为管线融冰,李国军所在的另一队则使用工具全力拆解泵头与管线。
身为设备主操,李国军抡起十余斤的长柄大锤。“铛—— 铛——”每一次抡击都蓄满力量,金属撞击的声音在井场上空久久回响。
“砸开管线后,我的虎口都震麻了,两条胳膊一直在抖。”李国军下意识揉了揉手腕,“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除冰任务。” 在全队人员的通力合作下,设备抢修完成。管线内的冲洗液飞溅在他们的工服上,凝成一层红色的冰霜。“尽管有困难,有阻碍,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这是一名固井人应该做的。”
砥砺前行,更进一步
出海作业之余,李国军时时不忘钻研固井专业技能。
“给学员授课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学习。”2022年,中海油服油田化学实训基地在塘沽落成,时任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固井主操的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实训基地讲师。
(右六为李国军)
“能与各个兄弟单位的固井精英同台竞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精进专业水平的机会。” 他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固井技能比武,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进一步,李国军制订了一份“突击训练”计划:录视频,回看,复盘,寻找差距,总结更快、更优的方式……为期一个月的训练里,李国军一直是最早出现在训练场的,也是最晚离开训练场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国军各项技能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还练就了绝技——“听声辨位”。通过分辨故障设备发出的不同声音,他就能找到问题部件的位置。他在2023年中国海油固井工职业技能竞赛暨2023年金锤杯滨海固井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获评2023年“中国海油技术能手”。
(右一为李国军)
百尺竿头思更进,砥砺前行获丰收。正如李国军自己所言——固井,是他一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