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项目集’模式,我们已全面完成40多个海上平台的7个生产项目,均实现安全零事故,质量验收100%合格。”5月7日,装备技术公司各海上平台生产项目如火如荼,“项目集”模式助力渤海油田多个平台稳定运行。
专业领域多、工期紧、施工地点分散、协调效率不高……这是装备技术公司过去在生产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困境。随着海上平台一些设备进入“老龄化”,装备技术公司生产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如何提高项目质效?
近一年来,装备技术公司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以机电中心正在开展的9个项目为试点,对项目实施集约管理、握指成拳,通过“项目集”模式实现提效降本,成果突出。
集中解题 管理质效提上去
2023年3月,装备技术公司机电中心(以下简称“机电中心”)同时承接了9个生产项目,不仅工期紧,需要投入的人力也多。过去,类似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单兵作战的形式,不仅耗时耗力,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
“咱们只有打破各基层作业部各自为战的局面,把这些零散项目整合成一个大项目来管,才能实现高效的统筹和沟通!”机电中心副经理提出“项目集”的概念,并牵头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对各作业部零散项目实施集中提级管理,通过项目周会、周报、动态跟踪落实等机制,提升管理质效。
“沟通界面多、协调链条长”是过去项目“单打”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难题。“近期采办滞后”“人员不好协调”“作业界面分不太清”……在每周三的“项目集”协调会上,生产难题被直接摆到桌面上谈,项目相关人员共商解决办法。除了公司内部的周会,机电中心还与业主之间建立了周报制度,每周向业主反馈人力投入、项目进展及需要业主协调解决的问题。两项沟通机制建立起来后,减少了沟通接口和协调的冗余环节,过去有时花两三天都完成不了的事,现在只用半天就能解决。
除周报制度外,“项目集”团队还建立了每月动态跟踪落实制度,收集每个项目每月的采办动态、生产动态、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宜等,跟踪项目进展,统筹解决问题。
集约管理 项目成本降下来
为提高集约管理效能,机电中心按事前、事中和事后阶段对各项目加强管控。事前由“项目集”相关成员对施工方案和HSE(健康安全环保)方案进行集中审核,确保方案准确、专业而全面;事中组织专业安全质量监督,通过派驻的方式进驻各项目现场,作为日常项目安全质量管理的补充;事后则组织相关作业部对已完工的生产项目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通过集约管理、持续改进,生产项目多项成本下降明显。
“以前物料运输,一个项目要派一辆车,现在经过集中统筹,我把这三个项目的物料安排在一起运送,确保满载率的同时,运输费也省下不少。”机电中心生产主管说。这三个项目同属电气专业,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施工,集中运输后共节约运输费35万元。
除了设备资源,能统筹的还有人力资源。在专业技术维保工作中,电焊工、架子工、盘柜安装人员等都是辅助工种,但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多个项目同时开展时,人力资源更为紧张。于是,机电中心将辅助工的安排整体依托于多个作业部中的其中一个,由该部门根据现场作业情况统筹安排辅助人员,让作业人员在各项目间流动起来,此举累计为所有项目节约260人工天。
在“项目集”模式运行下,截至目前,机电中心已有6个项目高效完成,该模式已在装备技术公司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