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责任系于实干,使命照亮征途。临近岁末,中国海油正以拼搏姿态,全力冲刺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2024年,集团党组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扎实实践,聚焦油气主责主业,矢志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为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展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国海油落地见效,《中国海洋石油报》、中国海油官微推出“奋进二〇二四”岁末盘点系列报道,聚焦中国海油各板块、全链条的成果亮点,展示2024年高质量发展的海油“成绩单”。
储量产量 拾级攀高
——中国海油“奋进二〇二四”岁末盘点系列报道之一
11月26日,一股寒潮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明显降温。在受寒潮影响的渤海海域,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已在旅大5-2油田稳稳扎根,用滚滚热浪助力海上稠油规模化高效开发。
目标任务紧、资源空间紧、时间计划紧,今年以来,中国海油聚焦强化能源高质量供给,储量产量拾级攀高——截至前三季度,共探获9个新发现,我国海上原油增产量在国内原油总增量中占比突破80%。
向北望,渤海油田原油日产量突破并稳定在10万吨以上,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地位更加稳固。向南寻,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率先建成,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投产,南海东部油田持续稳产2000万吨,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向上跃升。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024年,中国海油持续夯实我国新的重要能源增长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拼储量,勘探“冰点”捂成资源“爆点”。
“低垂的果子”基本已经摘完,进入勘探“深水区”,每一份“获得感”都来之不易。
由浅水走向深水,从浅部地层拓展至高温高压中深层,中国海油不断挑战世界级难题。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我国南部海域,科研人员以打破常规的巨大勇气,深入研究、系统攻关,在业界普遍认为不具备大规模成藏条件的超浅层气领域,探明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气田陵水36-1,让几代海油人为之奋斗的南海万亿方大气区从梦想成为现实。
2024年,中国海油扎实推进“稳储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勘探攻关,成功评价渤中8-3南,测试日产量创我国海域深层探井最高纪录;获得文昌10-3东新发现,展现珠江口盆地西部中深层天然气良好勘探前景。
截至前三季度,公司已成功评价23个含油气构造。
拼产量,理念“创新”驱动开发“上新”。
有了储量“家底”还不够,要想从茫茫深海中挤出油气来,还须孕育新业态、新模式,让油气开发又好又快。
顶层设计上,中国海油坚持系统观念,由项目开发转向海域整体开发,逐步形成开发生产“海域五网”协同,打造“大开发、大共享、大统筹”的高效开发模式。
具体实施上,中国海油抓住主要矛盾,打好“走一步、看三步、想五步”的提前量,扎实抓好老油田稳产,绥中36-1/旅大5-2油田二次调整项目、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等推动老油田扩能增产。加快推进新油气田建设,“深海一号”二期、渤中19-2等油气田顺利投产,渤中19-6、恩平20-4等油气田持续释放产能,稠油、低渗、陆上深煤层等难动用储量加速开发上产,用实际行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放眼全年,渤海油田锚定明年上产4000万吨目标蓄力,南海东部油田持续稳产2000万吨以上,有限湛江分公司扎实推进“上产一千万方”……中国海油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拼“1+1>2”,目标“相同”催生产业“协同”。
实现“1+1=2”,比的往往是速度。而要完成“1+1>2”,则需要通过制度机制激发增量,这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意。
工程标准化从源头节约设计时间,新优快钻完井模式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智能制造基地推进工程建设自动化、数字化,中国海油的管理一体化理念建立起从设计、建造、安装到生产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
同样的转变,还在“链”上发生。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进程中,中国海油持续健全完善上下游高效协调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专业服务板块更加注重深化一体化协同,持续提升技术供给、人才队伍、大型装备等保障能力。中下游板块严格执行产销计划,全力以赴确保油气全产全销。金融板块积极发挥以融促产作用,进一步加大服务中国海油产业链上下游力度。
这一年,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个系统工程里,各部门、各单位强化意识提升、一体推进,更快形成集成效应、倍数效应,达到了“1+1>2”的效果。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海油用实际行动勇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力军责任,面对各种挑战,拼千方百计、拼攻坚克难,开足马力、奋力冲刺,昂扬向上的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曲线正不断刻印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