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责任系于实干,使命照亮征途。2024年,集团党组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扎实实践,聚焦油气主责主业,矢志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为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展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国海油落地见效,《中国海洋石油报》、中国海油官微推出“奋进2024”岁末盘点系列报道,聚焦中国海油各板块、全链条的成果亮点,展示2024年高质量发展的海油“成绩单”。
低碳转型 风起“绿”涌
——中国海油“奋进2024”盘点系列报道之九
“绿”,是中国海油2024年的关键词之一。
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投产,新增3家绿色制造企业,岸电工程为海上油田送去绿电,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投产……
2024年是中国海油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的第三个年头。随着在全系统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全流程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系统性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中国海油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愈发清晰。
2024年,中国海油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双下降,实现“十四五”以来的持续下降。
节能降碳是油气公司绿色转型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怎样做到能耗与碳排放强度“连年降”?从油气生产到炼油化工,从碳资产管理到低碳示范区,海油人节能降碳的举措愈发丰富,向“绿”迈进的步伐更加铿锵。
此时此刻,渤海油田150余座海上平台使用燃油发电机组自发电的局面已经彻底改变。不久前,随着绥中-锦州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项目全面投用,渤海油田岸电应用工程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截至2024年12月20日,依托岸电工程,渤海油田已消纳绿电7.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
油气产业是传统能耗“大户”。2024年,中国不断加强油气生产、炼油化工、燃气发电等重点领域碳排管控,中国海油炼油、化工、合成氨等重点领域全部提前实现能效达标,炼油产能达到标杆水平的占比超50%,高于国家要求的2025年实现30%占比的目标。
2024年,集团公司还开展了首届绿色低碳示范工程评选,“涠洲绿色能源岛示范工程”“惠州石化联合低温热利用”等15个项目成为低碳典型。这些示范工程将以点带面,推进全海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
秉持“存量创优、增量必优、结构选优”的原则,集团公司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降碳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同时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汇、温室气体核算等新政策研究,进一步优化节能降碳评价指标,不断挖掘绿色转型新机遇。
更多降碳成果,是细微处的一毫一厘。文昌9-7平台搭载全球首台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可实现海上油气田主电站烟气余热综合利用;曹妃甸11-6油田通过工艺改造,回收平台放空火炬气,为火炬“瘦身”;依托生产设施,高栏终端建设海上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可回收白云气田群产出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节能降碳就是要关注每一个环节,重视每一个细节。”集团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管理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全产业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双下降的背后,是中国海油各板块、全链条打出的“组合拳”。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节能降碳已经融入全产业链各生产环节。
要减碳,更要增“绿”。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逐“绿”路上,中国海油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力争实现传统能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优化,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海风猎猎,吹动“观澜”,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提前完成整年发电目标,为海上油田送去清洁绿电。万里航程,漂洋过海,中国海油执行的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运输船顺利抵港,开启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赛道。大亚湾CCS/CCUS集群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及装备研制取得突破,过去一年,从海上风电到陆上风光、从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氢能产业,谋篇已定,中国海油在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坚定向前。
向“新”而行,中国海油有“敢于探索、抢占先机”的勇气决心,更有“融合优势、基础先行”的稳扎稳打。
“南海万亿方大气区”从蓝图变为现实,深煤层开发工程建设攻坚克难,2024年,中国海油天然气产量实现再提升;17座27万方液化天然气储罐在各大“绿能港”加速建设,国内首套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装置顺利投用,这一年,LNG(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实现再拓展。
与此同时,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院牵头建立海油特色的新能源、低碳及深远海集中式与分散式海上风电技术体系,完成2项CCUS预可研方案编制及17项标准编制。能源转型的蓝图正从各个维度逐渐成为可触摸的真实未来。
滔滔河海,千重碧浪,海油人在能源转型的绿色浪潮中飞速向前,对碧海蓝天、幸福生活的守护恒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