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5月18日下发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增加成品油国家储备,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同时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硫资源开发与合作。经过三年的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到2011年中国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和1550万吨。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
规划表示,将开始建立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的国家储备,实现战略储备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未精炼的原油。此举与欧洲类似。完善成品油价格政策,结合消费税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有利于石化产业发展的成品油消费税征收体制。
国务院公告称,将扩大油品和化肥储备,减轻企业库存压力。
2003年起,我国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初步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储量大致是:第一期为1000万吨至1200万吨;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2800万吨。目前,一期已经全部交付使用。
业内分析认为,比起美国1.345亿吨的储备能力,1200多万吨的石油储备还是远远落后。而且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民间储备还没有启动,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定要加快石油储备能力的建设。
而且在过去30年来,欧洲一直保持着成品油战略储备,而美国只有原油战略储备。在2005年,两次飓风破坏了美国在墨西哥湾地区的大量炼油产能,导致其原油战略储备变得毫无用处,美国被迫使用了欧洲的成品油储备。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通过同时积蓄原油和成品油,中国的战略储备将拥有较大的灵活性,既能应对石油供应的突然中断,最重要的是也能应对国内炼油厂出现的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