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全球迈步之时,以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巨头们也始终不忘加快进军金融领域。同时,这预示着中国能源领域“产融结合”的战略布局正加速前进。
“从产业角度来说,这些大的企业集团是需要发展金融业的,没有一个有效的金融手段是很难的,但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控制。”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这是一开始就必须明确的事情,哪些板块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金融监管方面在起初就应该做好‘把关人’。变相完善纵向垄断一体化,把所有环节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在国外也是不允许的。"
进入2009年后,中石油集团频频拓展金融业务,其勾勒的“昆仑系”金融版图已初现。4月底,在通过控股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后,中石油将其更名为昆仑银行;7月1日,该集团所控股的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亦正式挂牌;此外,中石油还将试水金融租赁业。
事实上,涉足金融领域的能源巨头决非只此一家。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40多家央企设立了财务公司。
“金融行业本身拥有较高的盈利空间。企业谋求产业多元化,也并不排除它们将把金融业作为一个仅仅次于主业的领域重视起来。出于财务考虑,可以作为一个融资平台,也可能看重未来这些金融机构上市之后,带来的巨额资产回报。”建设银行[6.10 -1.93%]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其实前些年就已经有一些大的国有企业进入到金融资本领域,只不过规模不大。
对比当下,巨头们在金融业频频显手的背后则是国资委对“产融结合”态度的微妙转变。5月12日,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前往中石油集团进行调研时作出表态,“产融结合”是跨国企业发展的方向。一位银监会人士称,“国资委的态度从不主张到审慎支持,是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但积极转变决不意味着掉以轻心,“风险论”在金融市场从来不是危言耸听。业界对“德隆破产”事件至今还记忆犹新。
“此外,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一些东西可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但危机过后,我们对一些事情不得不重新评估。至少有一点,必须明确,大的国有企业不能进入商业银行。”韩晓平告诉记者,通过财务公司、信托甚至PE基金涉足金融领域对产业资本和金融市场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控股商业银行则存在极大的监管风险,因为产业资本控股的银行很容易规避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
“如果它们涉足商业银行,自然会承诺较高的回报。吸纳了老百姓的存款后,如果将其直接用于大股东的投资项目,一旦出问题,那么将直接侵害到老百姓的利益。”韩晓平认为,这一点银监会方面在审批的时候应把好关。而之前中石油收购的克拉玛依的商业银行因其城市的特殊性,更像一个城市信贷合作社,中石油可以对他们集团内部职工的一些资金进行管理,但有些业务应该是不被允许的。
“我认为,金融市场还是最好让市场化的机构去做,这些集团的大举进入势必会影响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会增加市场的评估风险。”韩晓平对记者说。
目前,国资委方面也不乏谨慎态度。国资委中央企业监事会高层人士在相关研讨会上曾强调,术业有专攻,做实体经济不要大规模地介入到金融领域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