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财经 » 石油行业研究 » 正文

对世界石油史上若干事件的思考

日期:2009-08-04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王才良

国际石油网

2009
08/04
08:1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世界石油 天然气

世界首座液化天然气厂投产

  1964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性液化天然气(LNG)厂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投入生产。英国燃气公司建造的LNG船“甲烷号”,容积2.74万立方米,把第一船LNG从地中海南岸运往英国。这是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然气工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靠管道运输,不具备建设大型输气管道的国家和地区,有了大气田也无可奈何。如,阿尔及利亚1956年发现了哈西勒迈勒大气田,但天然气市场远在欧洲大陆西部,隔着地中海,在海底管道建设技术没有突破前,阿尔及利亚守着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储量只得望洋兴叹,不能把资源变成财富,至于澳大利亚、印尼、文莱等岛国更是如此。

  1939年,美国希望天然气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建造一套试验装置,采用多级冷冻法,把天然气冷冻到零下161摄氏度,成为LNG。1956年,美国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气田上,用小型装置把天然气液化,再用特别的驳船把LNG沿密西西比河运到芝加哥去消费。这是LNG工业的雏形。

  1959年,英国燃气公司造出了世界第一条远洋LNG运输船“甲烷号”,把第一船LNG(2000立方米)运到英国坎威岛的专用码头。这是世界第一次LNG跨洋运输。

  LNG的整个生产链形成了:在气源地建造天然气液化厂,把气田生产的天然气转化为LNG;用特别的、能保持低温的专用船,把LNG跨海运到目的地;在目的地接收港卸船,在再气化厂把LNG重新转化为天然气,进入天然气管网,配送到用户。

  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LNG厂,是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规模的LNG厂,它把哈西勒迈勒大气田的天然气液化、装船,供应欧洲市场。从此,LNG进入了国际贸易,成为国际商品。那些不具备建造大管道输气的天然气资源国,也可以实现把资源转化为财富。目前,全世界每年通过LNG贸易的天然气已达1500亿立方米。

  应当承认,天然气液化后运输比管道运输复杂得多,成本也高得多。因此,人们仍然把管道运输作为天然气运输的第一选择,北海地区建设造价高的海底管道。然而,对于印尼、文莱、澳大利亚等远离天然气消费中心的岛国,LNG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然气液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进而使天然气液化运输的成本大幅下降。一是天然气液化装置越来越大,阿尔泽第一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的能力,三条总共年产170万吨,现今在卡塔尔建的RasGasⅡ厂,单条生产线年产470万吨,将要建的RasGasⅢ,单条生产线能力高达780万吨/年。二是LNG船的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的船是2.7万立方米容量,20世纪70年代是8.7万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达到13万立方米,现在最大已经达到26.5万立方米。

  LNG的最大受惠国是卡塔尔。卡塔尔拥有世界最大气田——北方气田,它把发展LNG作为国策。正在建设的QatarGas和RasLaffan两个世界少有的大天然气液化厂,单条生产线年产都在330万吨~780万吨。到2012年卡塔尔的LNG年产和出口量将达8000万吨/年,相当于用液化方式一年出口8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能源资源在西部,东部发达地区十分缺乏能源。近年来,中国已经和外国公司合作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建设LNG气化站,同外国公司签订了长期供应LNG合同,LNG将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种重要能源。

  第一次石油危机

  欧美人谈起1973年那场石油危机,至今心有余悸。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油价决定权转到了欧佩克手里。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援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把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2月下旬把油价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多年来,对于美、欧等国家,石油是非常便宜而又用之不尽的资源,石油已经占全部能源消费的一半。突如其来的供应紧缺,弄得到处紧张,日子难过。这一下教训了他们,让他们明白:石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以挥霍浪费。危机中诞生的国际能源机构,协调各国的能源政策,把节能降耗摆到第一位,石油消费迅速上升势头得到扼制。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石油工业是一个大转折点。“乾坤倒转”,“石油七姐妹”不再主宰石油生产和石油价格了。主导权转到了欧佩克手中。他们要减产就减产,巨头公司在阿拉伯产油国的子公司不能不服从。他们要涨价就涨价,“石油七姐妹”被剥夺了定价权。

  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关键时刻,阿拉伯产油国表现出罕见的团结一致。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尤其是沙特,一向是“亲美”的。在上次中东战争中,一部分阿拉伯国家曾经搞过石油禁运,沙特不赞成也不参加。另外一些欧佩克国家还乘机大量销售石油,以致禁运失败。这一回,沙特的立场鲜明,阿拉伯产油国同仇敌忾,欧佩克国家全部支持。时代不同了,在关系阿拉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大团结上升到了第一位,阿拉伯人拿起了石油武器。

  这次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大出乎美、欧、日政治家的预料,他们没想到。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经不起风浪。三是时机问题,正赶上战后又一次西方经济衰退的来临,石油禁运、涨价,经济衰退产生了“复合效应”。

  这次危机也使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前苏联的“东气西输”工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开发了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伏尔加河以东的“第二巴库”油气区,天然气产量大增,其中包括奥伦堡巨型凝析气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西伯利亚又有一系列油气发现,在其北部相继发现乌连戈伊、扬堡等6个万亿立方米级巨型气田。要使它们得到开发,就必须实施“东气西输”。

  第一项大工程,是1975年建成的“联盟”输气管道,把奥伦堡气田的天然气西输到苏联当时的东欧盟国。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直径为1.4米的特大输气管道。

  第二项大工程,是1980年开工、1982年建成的乌连戈伊天然气外输工程,包括6条并行的直径为1.4米的输气管道。其中最长的一条是乌连戈伊—乌日哥罗德出口管线,向东欧和西欧供气,称为亚马尔管道,单线长达4451公里,年输气量320亿立方米,另外5条分别输到莫斯科、彼得罗夫斯克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又建造了扬堡气田天然气外输工程,同乌连戈伊外输管线一样,是6条并行的直径为1.4米的大管道。

  这样,苏联输气管网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系统拥有200个气田和89个凝析气田;46座地下储气库,总储气能力2832亿立方米。加上扬堡管线,有6座天然气处理厂、981座加气站,用于增压的发动机总功率达5000万千瓦。“联盟”管线和亚马尔管线是现在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东、西欧供应天然气的大动脉。

  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大输气管道工程。乌连戈伊和扬堡两组各6条管线的输气能力都是一年2000亿立方米。它使得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兼出口国。

  1993年,俄罗斯出口到东、西欧的天然气达1009亿立方米。俄罗斯的天然气占西欧天然气消费量的1/4。这不仅保证了俄罗斯每年的巨额天然气出口收入,而且使俄罗斯对欧盟保持相当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东气西输工程,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的优越性。以乌连戈伊工程为例,6条大管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要翻越乌拉尔山脉,穿越伏尔加河等许多大小河流,还要经过永久冻土带和广阔的沼泽地,建设难度很大,工程量巨大,但是,苏联当时总共用5年时间就建成了,其中,亚马尔管线只用了两年时间,创造了世界油气管道史上的奇迹。

  得天独厚的巨大天然气资源,举世无双的庞大天然气管网,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全国气化,城乡全都用上了天然气。1987年苏联能源消费量中天然气达41%,居民用气人口占全国的83%。1992年,全苏(当时已改为独联体)天然气消费量高达6737亿立方米。虽然苏联也有丰富的煤炭,但它充分开发利用天然气,不仅使天然气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也成了发电的主要燃料,1990年用于发电的天然气相当于1.45亿吨油当量,占天然气消费量的41%。因此,俄罗斯是当今使用清洁燃料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

  大规模的东气西输工程不仅保证了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而且带动了土木建筑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能同美国争霸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是立了功的。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