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政策法规 » 石油政策导报 » 正文

成品油定价改革破题

日期:2006-11-06    来源:《IT经理世界》  作者:《IT经理世界》

国际石油网

2006
11/06
10:3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成品油 定价 改革

  定价改革后,国内油价几乎不会下降,同时也必然将吸引新资本投入炼油及成品油行业。            

  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国内几大石油巨头及石油行业的一些专家在成都秘密聚集,商讨我国石油产品定价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有知情者透露,发改委价格司的一位司局级官员在会上通报了国内成品油定价改革目前的进展,改革的核心是我国未来成品油价格将变过去盯住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波动为盯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在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基础上附加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确定的,同时辅以已有的‘四个配套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等待时机出台成品油定价新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等待时机出台成品油定价新机制 (图片来源:《IT经理世界》)           

  “但这位官员没有说由哪个部门承担调价职能及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到什么程度该部门将进行怎样幅度的调价,而这是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最大的难点。况且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这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效果如何,我个人十分悲观。”这位知情者说。            

  据了解,此次成品油定价改革方案中,国际原油价格将以纽约WTI价格、鹿特丹布伦特价格和新加坡原油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为基础,核算国际油价波动幅度(业内称“三地率”)。            

  为防止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给国民经济造成过度冲击,方案中强调“四个配套机制”的作用,即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建立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建立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弱势群体和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建立原油涨价收入的财政调节机制。            

  然而一位中石化官员透露:“在新的定价制度出台后,石油企业仍将承担大部分高油价产生的成本。董事长陈同海在内部解释中石化承担的社会责任时,特别强调了低油价的重要意义:西方研究机构认为,一旦国际油价飙升到100美元/桶,全球第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            

  定价改革方案变革的由来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制度脱胎于1998年6月原国家计委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其后虽有几次变动,但指导思路从未改变。            

  在这份方案中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参照前月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成品油价格,当上述三地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            

  这种定价模式有利于国内油价的稳定,但却使我国陷入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具有明显滞后性(注:因为参照的是前月国际价格),致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滋生囤积居奇、能源外溢等短期交易行为,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            

  自2004年起上述三地油价开始大幅飙升,纽约WTI原油价格从2004年初的30美元/桶一路攀升至当年底的近50美元/桶,并带动了全球所有石油产品价格的暴涨。            

  “然而此时,国家发改委在通盘考虑全国经济形势后放弃了原定的三地率超过8%就调整的惯例,在每次国际油价飙升时国内油价或不涨或小幅上涨,从而人为地压低了国内成品油价格,造成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产生巨大的价差,最大时竟达1500元/吨。”石油业内专家、北京异构石油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薇说。            

  据她介绍,国家发改委做出这种抉择主要出于两种考虑:其一是当时国内经济过热现象已十分明显,若再抬升成品油价格将会加剧经济过热造成的危害;其二是认定国际油价将很快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不变不会给石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这一拖就将国家发改委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随着2005年国际油价的继续攀升,国内最大成品油供应商中石化出现了油价倒挂,即原油采购价格高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炼油企业因此亏损严重,市场成品油供应也渐趋紧张,中石化、中石油甚至对社会加油站停止批发或批零一价。            

  “此时是否调整价格已不是国家发改委所能决定的,无奈之下只有上报国务院办公会议,决定暂时维持油价倒挂现象,以财政部的名义给予中石化等炼油企业以100亿元财政补助。”上述中石化官员回忆说。            

  财政补助治标不治本,可是没有任何部门能承担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一步接轨产生的后果,根据摩根士丹利估算,油价上涨1美元/桶,我国GDP将损失0.07%,而目前国内油价与国际价格的差距已达500元/吨(1吨=7桶)。            

  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今年9月26日,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表示目前国家已拟订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要以原油价格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目前国内价格比以成本法计算的价格低500~700元/吨,出台新的定价制度将缓解炼油企业成本压力”。            

  这是决策层首次就成品油定价改革方向进行的阐述。

 

“这次定价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变盯住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波动为盯住国际市场原油波动,将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应该说更接近市场。”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            

  他认为,这种制度充分考虑了我国拥有巨大炼油能力的国情,修正了过去的定价制度中存在的滞后性,同时以四个配套机制做辅助,使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价格同步变化成为可能。            

  “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的尺度是模糊的,这成为预测新定价机制下国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国家发改委肯定会依据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人为的成本、利润调节,毕竟成品油价格波动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东方油气网总经理钟健说。            

  “因此可以断定,我国不会机械地追踪国际油价变化:国际油价大涨时,国内价格小涨,并以四个配套机制实现对社会用油行业补助,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不跌或者少跌,以保障炼油企业利益。”            

  对此说法,有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专家予以了默认。            

  吸引国际资源            

  “此次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改变我国油价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使得国际、国内资源流动起来,毕竟12月11日我国成品油市场将彻底对外开放。低油价将国际资源挡在了国门之外。”上述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专家说。            

  在他看来,国内成品油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中石油、中石化对市场的垄断,由此造成一旦政府出台国内油价市场化的制度,就会出现两大集团操纵市场价格的局面。            

  依照中国入世承诺,2004年12月11日之前我国对外资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之前对外资放开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            

  在入世协议签定之初,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2006年前后BP、壳牌等跨国石油公司将疯狂进攻中国市场,它们会大规模收购我国炼油产能和社会加油站,并将国际市场上廉价的石油资源引入国内,从而对我国石油产业造成损害。            

  然而2006年即将过去,这种情形并未出现,甚至连原有的少量成品油进口也消失了,原因就在于国内的低油价政策。            

  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左右,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50%。            

  “如果引入外资在华兴建炼油产能,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将国际市场原油资源引入国内,对冲部分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损害,这对我国经济是有益的补充。”发改委能源所的那位专家说。            

  “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拥有国内80%的炼油产能,占据着国内成品油批发主渠道和70%以上的零售市场份额,因此出台任何市场化制度都是危险的。只有引入跨国石油企业才能实现市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让成品油成为一种市场化产品。”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