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财经 » 石油行业研究 » 正文

石油峰值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日期:2009-10-13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石油网

2009
10/13
10:0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石油峰值 我国 石油石化 行业影响 对策

    从石油峰值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及世界石油峰值到来的必然性;初步研究了石油峰值将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产生的重要影响,对石油石化企业应对石油峰值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应充分重视石油峰值问题,并尽早筹划,以规避风险。

    随着石油的不断开发生产,有限的石油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尽管技术进步可以使采收率不断提高,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石油不可能全部采出。据此,1949年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M.K.Hubbed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了峰值思想,认为石油生产将遵循“钟形曲线”规律,即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石油产量到达峰值并不意味着全世界将不会有新的石油发现,只是其后的产量将无法再达到或超过峰值产量[1]。

    对石油峰值的研究不仅仅是预测石油峰值何时到来、峰值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石油峰值给石油石化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提出延缓峰值到来及来临之后的应对措施,以促进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石油峰值的到来是必然趋势

    1.1 中国石油峰值到来的必然性及供需缺口分析

    目前,中国虽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年产原油约1.9亿吨,但由于受资源条件所限,石油产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可能性很小。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1.9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2%,受国内资源条件、技术条件限制,剩余可采储量占已探明储量不足40%。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储采比一般在14—15之间,而2007年石油储采比为11.7,储采比已呈现下降趋势[2]。

    此外,从新增可采储量的趋势看,1991—1995年,中国年均新增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23亿吨;1996—2000年,年均新增1。58亿吨;2001—2005年,年均新增1.86亿吨;预计2006—2010年间年均新增1.8亿吨左右。可见新增可采储量已跨过了峰值。而2001年—2005年新增储量中,隐蔽型油藏由1991—1995年的30%左右增至66%;低渗储层储量由45%升至65%;深层(大于3500米)和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储量由46%升至66%[3]。预计这种油藏开采难度提高、开采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加大。

    实际上我国2个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都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不仅含水率越来越高,开采成本大幅上升,而且石油产量已开始下降。虽然西部(主要是新疆)和海上油田的产量上升较快,但增长的产量基本被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减少的产量所抵消。当前,中国的石油生产正处于高峰平台期,中国石油的可采储量为全球的1.4%,而每年石油产量约占全球的5%,这样的局面难以长期维持下去,也必将使得中国的石油峰值较快来临。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及消费走势见图1。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产量却没有大的增长,石油进口量逐年快速增长,相应石油对外依存度则逐年提高。200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同比增长6.5%;石油产量18980万吨,同比仅增长1.7%;石油净进口19985万吨,同比增长12.5%;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达到51.3%。这一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石油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是石油产量供给乏力、后劲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经验表明,在第三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以前的工业化过程中,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总量水平迅速扩大;在完成工业化以后,石油消费在较高的总量水平上将以较低的增长率增长。2020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国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预计今后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5%以上。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油品市场需求与GDP之间的弹性系数是0.6—0.8(而美国为0.3、日本为0.2—0.3、欧盟为0.1),我国石化产品需求与GDP之间的弹性系数是1.2[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油品和石化原料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有关预测表明,如果中国经济保持每年8%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内仅油品需求每年将增加约1000万吨,相当于每年需新建一个1200万吨/年炼油厂;而作为石化原料的需求增长将更加刺激对原油的需求。

    可见,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越来越大(近10年来年均增长率为7.4%),但国内石油产量增长乏力(近10年来年均增长率仅为1.5%),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据测算,中国石油需求的峰值时间在2030年左右,峰值需求量6.33亿吨;中国常规石油产量的峰值时间在2020年左右,峰值产量1.94亿吨[5]。亦即,大约在2030年以后,中国的石油缺口将超过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因此,对石油峰值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尽早筹划,以规避风险。

    1.2 世界石油峰值到来的必然性及供需缺口分析

    根据多数机构的预测,未来20年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其中欧盟、北美增长缓慢,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增长迅速。与此同时,世界石油供应的增长则困难较大,自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仅为0.76%。这是由于:①世界新发现的油气平均规模不断下降,新发现油田数量和探明储量呈现了总体下降的趋势,1960—1969年,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数量为128个,但2000—2006年,数量急剧降低到33个,发现的储量也从2980亿桶降到了380亿桶;②已投产的大中型油田大多步入了寿命的中后期,产量递减速度加快;③跨越石油峰值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达66个,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于中东及中南美、非洲的石油出口;④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大多由于地缘政治、社会秩序、政策取向、自然灾害及资金技术等因素,石油产量难有大的增长;⑤某些石油出口国由于内需快速增长,将在未来10年内变成进口国。

    因此,多数机构对未来世界石油增产潜力表示悲观,特别是对世界主要出口国未来石油出口能力的增长持怀疑态度。在没有大的勘探发现的情况下,世界石油净出口能力将在未来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此外,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与消费市场严重的不均衡,产量分布也与消费市场严重的不均衡。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均被少数国家控制,消费大国大多数要依赖大量进口来满足本国需求。资源国将通过调整其资源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和合作模式来强调主权国地位,从而牢牢把握资源收益。加之,地缘政治和石油安全问题已与环境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勘探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而导致项目开发的延迟以及全球能源供应体系老化等问题,都会进一步加剧石油供应的风险,石油峰值的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总体来看,即便按最乐观的估计,世界常规石油峰值也将在2025—2030年之间到来,石油峰值的到来也标志着“后石油时代”的来临。按照爱尔兰地质学家、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Collin Campbell的研究,世界峰值已于2008年到来,即使是石油公司,对石油峰值的态度也有重大变化,道达尔公司在金融时报上则表态“石油峰值就在眼前”。

    如表1所示,如果未来世界石油产量按年增长率0。76%增长,世界常规石油的需求缺口在2015年将达到近2亿吨,2020年达到3.87亿吨。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产量却没有大的增长,石油进口量逐年快速增长,相应石油对外依存度则逐年提高。200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同比增长6.5%;石油产量18980万吨,同比仅增长1.7%;石油净进口19985万吨,同比增长12.5%;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达到51.3%。这一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石油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是石油产量供给乏力、后劲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经验表明,在第三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以前的工业化过程中,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总量水平迅速扩大;在完成工业化以后,石油消费在较高的总量水平上将以较低的增长率增长。2020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国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预计今后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5%以上。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油品市场需求与GDP之间的弹性系数是0.60.8(而美国为0.3、日本为0.20.3、欧盟为0.1),我国石化产品需求与GDP之间的弹性系数是1.2[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油品和石化原料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有关预测表明,如果中国经济保持每年8%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内仅油品需求每年将增加约1000万吨,相当于每年需新建一个1200万吨/年炼油厂;而作为石化原料的需求增长将更加刺激对原油的需求。

 

  可见,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越来越大(10年来年均增长率为7.4%),但国内石油产量增长乏力(10年来年均增长率仅为1.5%),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据测算,中国石油需求的峰值时间在2030年左右,峰值需求量6.33亿吨;中国常规石油产量的峰值时间在2020年左右,峰值产量1.94亿吨[5]。亦即,大约在2030年以后,中国的石油缺口将超过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因此,对石油峰值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尽早筹划,以规避风险。

 

  1.2 世界石油峰值到来的必然性及供需缺口分析

 

  根据多数机构的预测,未来20年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其中欧盟、北美增长缓慢,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增长迅速。与此同时,世界石油供应的增长则困难较大,自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仅为0.76%。这是由于:①世界新发现的油气平均规模不断下降,新发现油田数量和探明储量呈现了总体下降的趋势,19601969年,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数量为128个,但20002006年,数量急剧降低到33个,发现的储量也从2980亿桶降到了380亿桶;②已投产的大中型油田大多步入了寿命的中后期,产量递减速度加快;③跨越石油峰值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达66个,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于中东及中南美、非洲的石油出口;④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大多由于地缘政治、社会秩序、政策取向、自然灾害及资金技术等因素,石油产量难有大的增长;⑤某些石油出口国由于内需快速增长,将在未来10年内变成进口国。

 

  因此,多数机构对未来世界石油增产潜力表示悲观,特别是对世界主要出口国未来石油出口能力的增长持怀疑态度。在没有大的勘探发现的情况下,世界石油净出口能力将在未来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此外,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与消费市场严重的不均衡,产量分布也与消费市场严重的不均衡。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均被少数国家控制,消费大国大多数要依赖大量进口来满足本国需求。资源国将通过调整其资源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和合作模式来强调主权国地位,从而牢牢把握资源收益。加之,地缘政治和石油安全问题已与环境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勘探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而导致项目开发的延迟以及全球能源供应体系老化等问题,都会进一步加剧石油供应的风险,石油峰值的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总体来看,即便按最乐观的估计,世界常规石油峰值也将在20252030年之间到来,石油峰值的到来也标志着“后石油时代”的来临。按照爱尔兰地质学家、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Collin Campbell的研究,世界峰值已于2008年到来,即使是石油公司,对石油峰值的态度也有重大变化,道达尔公司在金融时报上则表态“石油峰值就在眼前”。

 

  如表1所示,如果未来世界石油产量按年增长率076%增长,世界常规石油的需求缺口在2015年将达到近2亿吨,2020年达到3.87亿吨。

 

    2 石油峰值到来将对我国石油石化产生重要影响

 

  2.1 获取海外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对石油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石油峰值的到来决定了国内石油资源供应的局限性,为填补国内石油供应的巨大缺口,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或“走出去”直接寻找石油资源。

 

  根据前述分析,未来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产量难有大的增长,而其内需的增加以及为提高附加值而向下游产业延伸的态势,都会导致世界石油资源的可贸易量大幅减少,进口国的石油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在有限的石油贸易量下,一旦地区/世界局势发生动荡,对我国基数大且增长快的石油进口(预计2020年或将达到3亿吨,2030年达到4亿吨)的影响将首当其冲。

 

  世界石油剩余可采资源总量下降,好的资源已被瓜分,新的资源禀赋较差,性价比差。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国将进一步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使得我国企业“走出去”获取新的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竞得成本大幅上升,勘探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资源的劣质化趋势又使其经济价值降低,勘探开发项目的效益水平不甚理想。

 

  2.2 对炼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

 

  一是资源的稀缺性必然会带来原油劣质化的趋势,重质、高硫、高酸原油的增加给现有炼化企业全厂工艺流程的安排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是对企业设备材料的腐蚀加重,对装置催化剂的耗费加大,企业单位原油加工费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清洁化(包括清洁生产和生产清洁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受到来自原料品质下降、环保要求提高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多重夹击。

 

  二是原油价格高涨,并产生大幅波动,对原油的、采购带来很大影响,对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如以一个1000万吨/年炼油厂为例,原油价格为40美元/桶时的流动资金需求为30亿元人民币,而原油价格涨至80美元/桶时的流动资金需求达60亿元人民币。流动资金需求量随着原油价格上扬而直线上升,导致资金占用和财务费用的大量增加。

 

  三是在原油价格不断高涨的同时,油品价格因受到国内社会承受能力的影响而不能同步等幅上涨(存在时间差和幅度差),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如根据当前成品油价格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也就是说,一旦原油价格突破130美元/桶,炼油企业可能出现严重的政策性亏损。长时间的亏损加上流动资金的大幅增加将导致资金短缺,甚至发生资金链断裂,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四是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必然会加剧中东等地石油资源国进一步向下游炼油化工产业延伸,变直接出口石油为出口油品和基础化工产品。受来自中东等地廉价化工产品的冲击,国内化工产品的合理价格体系难以保证,而原油价格的攀升使化工原料的价格高企,化工产品的毛利水平难有保证,有可能出现全行业大幅亏损,国内石化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将受到极大考验。

 

  五是炼化企业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油品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化工原料,降低化工产品的原料成本,以增强与外来石化产品的竞争力。炼油与化工“争抢”原料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并愈演愈烈。

 

  2.3 部分炼化企业将出现大量闲置能力,甚至被迫“关停并转”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炼化企业产能也在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我国计划在2009—2015年增加炼油能力约2亿吨/年,如果该计划全部得以实施,中国至2015年石油需求或将达到5.9亿吨,而石油进口量将达到3.9亿吨,届时中国广大炼化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将严重凸现出来。

 

    而我国石油峰值的到来,一方面将使我国石油供需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原油年进口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来源则主要依靠石油峰值较晚来临的国家或地区,如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富油国家;而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石油峰值的来临,大多数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鲜有增长,同时这些产油国将大力发展本国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炼油、化工业务(预计未来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增长占全球总增长的25%),必将减少原油的直接出口,从而使国际市场原油的可得量大为减少,对于对外依存度逐年攀高的我国的原油进口增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国炼油化工能力快速增长、世界石油资源又十分匮乏以及产油国大量减少原油供给的情况下,我国石化行业的产能将会大大高于原料的可得量,未来国内部分炼油厂将无油可炼,部分化工厂将受困于原料缺乏,从而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给炼化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充分利用原油资源,原油将首先考虑集中在单位加工费低、轻油收率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条件好的大型加工基地进行加工;而单位加工成本偏高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广大中小型炼厂将首先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困难,将会出现大批中小型企业“关停并转”的局面。

 

  3 石油石化企业应对石油峰值的策略分析

 

  3.1 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内外并举,进一步加大上游开源的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对上游投资的比例平均约为50%,而上游的利润贡献率占到约70%。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大公司对上游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表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下游加工业。因此,无论是从解决瓶颈制约、实现一体化生产,还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我国石油石化公司都应对上游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大对上游的投资力度,争取取得资源优势。

 

  对内应继续实施“稳定东部、加快西部”战略,加大国内陆上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增加探明储量、可采储量和产量,力争维持较长的产量高峰平台期。

 

  对外应积极发展与资源国石油公司的良好关系,通过国内炼化项目的合资合作引入资源国石油公司,以保证石油资源供应;增强原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包括原油进口来源分散化(原油进口重心逐步从中东国家向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作战略性分散)、原油进口方式多元化、原油运输方式多样化等;加强海外石油并购和石油勘探开发合作,以多种方式在石油峰值时间滞后的富油国家寻找油气资源,或通过合资合作,直接掌握海外成品油或化工产品资源。

 

  3.2 石油公司战略定位应加速向能源公司转型,并大力推进非常规石油资源和替代石油新能源的发展

 

  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还较为丰富,此外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人类的首选能源。因此,石油公司应把发展方向定位为能源公司,而不应仅仅专注于石油这一种资源。中国石化提出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油也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并积极有效地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中海油也将“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作为发展目标。

 

  虽然常规石油的峰值将很快来临,但中国拥有较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尚待开发,石油石化企业应加强对油页岩、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的研究开发;同时,也应加大对各种替代新能源的研发力度,包括煤液化、水煤浆、甲醇、二甲醚、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天然气合成油、煤化工等直接替代能源以及风能、海水潮能、化学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间接替代能源。目前,上述方面还存在着技术、成本、环保等主要问题,只有取得技术革新,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成本,才能使得非常规油气资源及替代新能源能够大规模经济地生产。

 

  虽然非常规石油及新能源对常规石油的替代难度很大,但其潜力还是存在的,且在条件成熟时(特别是在取得技术突破、开发成本大幅降低时),可能会有跨越式的发展。从基本面来看,常规石油的开采成本决定了其价格的下限,而非常规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成本中枢将决定常规石油价格的上限。常规石油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市场价格必然远高于开采成本,而与价格上限看齐。图3所示几种非常规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成本中枢大约在70美元/桶以上(煤液化除外),可见,只要未来国际原油的价格区间达到或超过70—80美元/桶,就将有利于非常规石油及替代新能源的发展。

 

  3.3 石油石化企业应大力优化下游炼油化工业务

 

  针对石油峰值给炼化企业带来的影响,各石化企业应结合世界炼化行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自身实情,努力优化其下游炼化业务。

 

    1)为达到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充分利用宝贵的石油资源,在消费集中地以现有石化厂为基础进行改扩建,集约建设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集中加工劣质原油。项目建设应充分考虑未来原油劣质化的趋势,保留原油性质进一步变差后的调节余地;在合理半径内,对区域内的石化基地群进行联合优化,以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为避免炼油、化工景气周期各自波动的风险,应大力发展炼化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模式。炼化一体化的优势很多,包括具有互供物料(节省运费及储存)、流程优化、共享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减少占地、减少定员、运行效率高等优点,从本质上提高了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集中体现了集约化、大规模、短流程、低风险的结构组合优势。经测算,紧密结合的一体化项目与分别单独建设的炼厂和化工厂相比,可节省一次性投资5%以上、降低操作费用、实现产品增值,内部收益率可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并可大大降低石化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当前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化工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形势下,炼化一体化在生产上的可调节性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当原油价格超过130美元/桶,成品油价格没有到位,但化工产品的价格已水涨船高,此时可适当少出油品,多出化工产品;当原油价格低于130美元/桶,特别是低于80美元/桶时,若化工产品受到景气周期低谷的影响或遭遇外来石化产品的冲击而价格低迷,就可多出油品,少出化工产品。此外,加强一体化项目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炼油与化工的原料安排。

 

  3)适当增加对原油的商业储备能力。较高能力的商业储备可使企业具有生产上的调节空间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从而降低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高油价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4)对现有石化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改,如适应原油劣质化的改造,为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的改造;除关停大部分落后产能外,对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型石化厂逐步进行非常规能源或替代新能源的适应性改造,或进行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的技术改造,走差异化生产的道路。需指出的是,受益于国家增值税转型,企业进行技改的意愿增强了(从2009年初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项目投资所含设备主材的进项税可予抵扣,炼化项目内部收益率可因此提高约1个百分点)。

 

  5)向石化产业链纵深发展。加强对高附加值石化下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充分利用“乘数效应”(指大型炼化企业的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工业增加值的提高,如项目间接产生的工业增加值在项目直接实现的工业增加值的基础上,一般会有8-10倍的放大),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即在基础石化、普通石化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延伸。

 

  综上 

  石油峰值的到来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们可通过对它的研究,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尽量规避损失。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听之任之,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石油峰值问题,加强对其的研究,积极做好应对的准备。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