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和化学工业咨询公司莱森特(Nexant)资深分析师阿拉斯泰尔·亨斯曼表示,欧洲石化行业目前正面临近几十年来最恶劣的经营环境。需求严重萎缩,成本竞争力不敌中东供应商,装置纷纷关停。当前的困境将促使该地区发生变化,不过,需求的缓慢复苏还将让大多数人生存下去。
关停应对盈利下降
当前欧洲石化行业的经济性已大幅下降。2009年第二季度表现相对稳定,在部分行业需求略有增加的支持下,产量有了适度的增加;第三季度利润得到了一定的稳固,但产量仍受限。
相关数据显示,虽然西欧地区的盈利水平较2009年初的严峻形势已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在跟利润减少做斗争。为此,许多生产商已经关闭了经济性较差的一些生产装置。
欧洲地区最近的关停设施主要有:巴斯夫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一个聚苯乙烯生产厂,美国陶氏设在英国威尔顿的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生产线,Artenius
PET包装欧洲公司在英国威尔顿的精对苯二甲酸工厂,塞拉尼斯在法国的醋酸和醋酸乙烯单体装置,阿科玛在法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乙烯基产品生产装置,罗地亚在意大利的聚酰胺装置。另外,西班牙能源和化工生产商雷普索已闲置了在西班牙塔拉戈纳的几套装置,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许多装置也减少了运行时间。
多数公司还面临偿还债务的巨大压力。为此,利安德巴塞尔对全球业务进行重组,并宣布关闭美国的蒸汽裂解装置和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以及在法国的一套低密度聚乙烯装置;陶氏化学宣布关闭了在荷兰的苯乙烯装置和西班牙的聚苯乙烯装置,并对美国的多数装置进行关闭和剥离,其最新打算是要剥离位于德国的合成橡胶、聚碳酸酯、ABS和其他苯乙烯类树脂业务;西班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造商拉塞达巴塞罗纳近日也已宣布,将出售或关闭其在欧洲的PET工厂。
外部冲击愈演愈烈
欧洲石化工业同时面临着境外扩能增加、新产品不断涌入、而消费仍远低于可持续生产水平等压力。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多数新投资都达到世界级规模,装置技术水平领先。受益于原料/炼油一体化、劳动力成本低、靠近市场等因素,类似的投资模式还发生在亚洲其他地区,比如中国就增加了许多的大型生产线。与之相反,欧洲装置在持续老化,且大多数公司的财政状况十分紧张,很少能考虑增加投资以保持其长期竞争力。
在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之后,许多欧洲制造商已意识到其装置在未来盈利将越来越难,从而选择关厂措施。这种压力在聚烯烃生产上就可以看出,西欧根本无法在成本上与中东地区竞争。另外,即便是美国进入西欧市场也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因为它重新获得了墨西哥湾地区的廉价天然气和乙烷。
走出困境仍有希望
相关分析人士称,欧洲石化业的前景将受制于全球经济的复苏速度。2009年剩下的时间到2010年,工业生产将逐步复苏,消费也将跟着起步。一旦信心恢复,生产商的日子将逐渐好转。
根据以前数次经济危机的经验,在需求明显复苏后,业届还是倾向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关闭生产装置。因为在这种极端压力下,企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哪些资产在未来最具竞争力,从而在情况改善后,将生产重点放在这些资产上。因此,当前的内忧外患并不意味着欧洲石化业的终结。
就外部冲击来看,中东地区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原料来取代欧洲所有的生产。虽然中东用乙烷生产乙烯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这不等同于在其他价值链上也存在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中东乙烯的成本优势也会受乙烷原料供应的限制。
亚洲尤其是中国产能的不断增加,是亚洲石化业为满足当地需求、减少进口的主动措施。不过,这部分增加的产能很难在短期内让中国实现自给自足,预计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个净进口国。
当然,欧洲化工业要想经受住这场风暴的考验,还需要生产商不断提高他们在全球供应曲线上日益下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