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液体到气体,从陆上到海底,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在困境中崛起,定格在5个历史时刻。
□第一条长距离原油管道,是1958年建设的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的输油管道。是在没有资料,没有专用输油设备,没有专业施工队伍的情况下开始的。这条管道的建设成功,为后来建设油气管道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第一条长距离天然气管道,是1961年建设的巴县石油沟至重庆化工厂的供气管道。摸索出了脱硫、清管、分离、计量和超限报警等比较安全、可靠、准确的输气方法。
□第一条长距离成品油管道,是1976年建设的格尔木至拉萨的成品油管道。攻克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灯用煤油顺序输送中的混油难题,青藏高原管道防腐、保温难题和输油设备在永久冻土层沉降难题。
□第一条海底石油管道,是1985年与日本石油公司合作设计建设的渤海埕北油田海底油气登陆管道。我国技术人员通过对外合作,掌握了海底石油管道设计与施工技术。
□第一条跨国管道,于2005年12月15日投产,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我国阿拉山口,全长962.2公里。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管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长输管道。
自1879年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建设迄今,蓦然回首,油气管道运输已成为继公路、铁路、空运、海运之外的世界第五大运输体系。
一个多世纪来,管道运输成为一种产业被世界各国重视并推动,从欧美到亚太,管道建设蓬勃发展。管道效应逐步被放大甚至升级:在实现运输变革、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更是担负起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5年到来之前,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54%。调查统计,从2005年起到下一个10年,世界各地计划建造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9.6万多公里,其中62%是天然气管道。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能源工业来说,从1970年以“八三工程”为标志的油气管道建设的兴起,西气东输、中哈管道投产,35年来,我国共建成油气管道5万余公里,基本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管道运输网络,对保障中国油气田稳产增产,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要作出了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正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
立于新世纪地平线,在世界能源工业风起云涌中,审视中国石油管道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给人们以启示。35年后的今天,是发展的新起点。
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齐头并进,“能源国脉”在中华大地律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管道业带给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你会发现,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始终和着能源工业的脉搏一起跳动。管道运输逐步取代“车轮”,让中国的能源脉动更加畅通和有力。
用经济的目光透视
早在1879年,美国人敷设了世界上第一条从科里维尔到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的长距离输油管道。这条长达110英里被命名为“潮水输油管”的完全成功,不言而喻在世界运输史上引起了一场大的革命。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石油逐渐取代煤炭一跃登上了能源王国宝座。石油储量的高低几近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管道运输网络分布程度遂成关键。
早在1958年,我国就修建了第一条原油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从真正意义上说,以“八三工程”为标志的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的兴起,开启了我国大规范管道建设序幕。近半个世纪管道建设的风雨历程,折射出的是中国能源工业腾飞的辉煌轮廓。
从管道本身来看,它带来了运输方式的变革。作为连接油气资源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油气管道运输行业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有研究数据表明,采用铁路油罐车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中损耗量高达0.5%,采用管输方式,损耗最高只有0.25%,如果年输3000万t,可减少损耗7.5万t。而且不占地面空间,快速、环保,管输的经济性和科学性可见一斑。
让我们沿着时间脉络来梳理管道建设的发展轨迹。管道运输逐步取代“车轮”,让中国能源脉动畅通和有力。
1970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2000万t,依靠火车运油远远满足不了大庆油田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八三工程”为代号的大庆原油外输管道开始建设,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建设油气管道的高潮。建设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原油的管道,这在中国是第一次。会战5年,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建成了输油管网。
1976年,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相继进入快速开发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建设油气管道的高潮。十年先后建成了秦京线、鲁宁线等12条油气管道,总长度3400km,形成了中国东部油气管网。
1987年,中国石油工业按照“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部署和实施,掀起了第三次建设油气管道的高潮。至2005年,随着中哈管道、阿独管道、西部管道的推进和投运,我国管道总里程达到5万多公里,形成了中国西部和南部油气管网。
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齐头并进,“能源国脉”在中华大地律动。经济学家偏爱用“经济项链”的比喻来阐释管道建设运营对产业和行业经济、沿线和地域经济的拉动,可谓传神。
从地域看。管道蜿蜒前行,犹如一条红线,将上中下游沿线的城市串接起来。在将上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下游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大大加快沿线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根据国际开发经验,上游利用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下游要配套500亿至600亿元的设施,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以新疆为例,据统计,国家近年来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至少200亿元,加上管道的投产,将使整个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6.8%,财政收入每年增加数亿元。
从行业看。管道建设拉动了钢铁、建材、石油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全线约使用钢材174万t,在拓展了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产业调整和升级;预计今后10~15年内,我国各类油气输送干线用钢管的需求将很旺盛。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建成后,新疆炼化企业的加工量将由目前的1300万t增加到2008年的2000万t。
工程技术服务业也在管道建设中得到了实惠。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仅主干线挖填土石方3000多万立方米,加之特殊地形下的建材运送、人力施工等,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平台。一方面,管道工程建设线长、面广,参建队伍众多,食宿多依托当地旅馆、餐厅,促进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管道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木材、阀门、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设备等,更是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生态经济来看。管道运输因不破坏土地且无环境污染被加以广泛应用。我国在油气管道建设中提出绿色管道概念,不断深入人心。
据统计,世界干道管线总长度约200万km,其中天然气管道为113.87万km,占总长度的57%,液体管道为75.948万km,占总长度的38%,并以每年2万km的速度增加。
然而,我国目前依靠管道运输的原油和成品油仅占全国油品运输量的2%左右。成品油的运输,其中铁路承担了60%以上。随着目前原油消费的急速攀升和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将再掀高潮。
其实,国内管道建设市场早已是虎狼在侧,危机四伏。国外几大实力雄厚的能源公司,也都虎视眈眈。因此,起步相对较晚的国内管道建设,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用管理的目光透视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企业发展迅猛,其管理模式也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的“小而全”管理模式,到80年代、90年代的多层级管理,逐渐朝专业化管理模式发展。
管道企业由于工作环境、组织形式的特殊性,管理更为复杂。回顾管道企业发展的历程,从所有制形式、管理机构设置、用工形式,生产运行以及维修抢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70年代———初期管理模式。以“八三工程”为代号的大庆原油外输管道开始建设,掀起了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一个高潮。东北“八三工程”的起步,为中国管道建设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国原油管道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各项规范的基础。1973年管道局成立,标志着中国长输管道企业的诞生。
80年代———管理模式变化期。这段时期,新建管线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实行了以“生活集中,生产倒班”为主要内容的新管理模式。部分企业开始从事多种经营,出现了“劳动服务公司”。1988年,国家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建设单位开始有了业主身份,施工企业开始有了承包商身份。
90年代———管理模式多样化。90年代管道建设的投资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合资经营建设的管道陆续出现。同时,作为国内最大的管道建设和运营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内部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简化机构,优化资产配置,内部重组改制,将输油气主业从管道局分离并组成管道分公司,专职从事管道建设和运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1995年,国家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投标制、第三方监理制和实施施工现场“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制,管道建设完全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此后几年里,油气管道企业在管理体制、生产运行方式、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四个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国有施工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尤其是西气东输建设中外合作监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更是为这一举世瞩目工程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同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油气管道企业从1980年起,用劳务承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采办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承包等3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跨入了国际管道承包商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哈管道建设首开两国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之先河,为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着上了浓重的一笔。
从小规模单一管线到大规模管网,中国管道施工企业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招投标制、甲乙方合同制等各种国际上通行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相继被引入,建设监理制、第三方焊接无损检测制、政府监督制等各种新机制成为管道建设的“保护神”。
用科技进步的目光透视
近年来,中国油气管道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展开。从涩宁兰、兰成渝、西气东输、忠武线的建成运营,到去年年底中哈管道的竣工投运,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利用世界高新技术实现中国油气管道跨越式发展。回顾管道建设的35年历程,是一部浓缩的科技进步史。
改革开放前,中国油气管道的设计、施工、管理技术落后,设备效率低,能源消耗高,并且全是人工操作,与国外油气管道的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相差了50多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油气管道企业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达国家奋斗了100多年所达到的先进水平。到2005年,以建成的西气东输管线和中哈管线为标志,中国油气管道在设计、施工等主要方面,已经从整体上达到了20世纪末的世界先进水平。
有据为证。
———通过自主研制和引进技术,陆续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施工,提高工效5倍左右。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使管道穿越大江大河的速度提高了3倍以上。
———组建了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焊管机组,提高焊管速度7倍左右。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技术,把检测一道焊口的时间从以天计缩短为以秒计。
———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管线已经实现了“密闭输送”,输油站采用“先泵后炉”,提高了工艺系统的效率;管线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采用SCADA系统,实现了集中控制,设备自动启停,工艺参数自动调节等,使中国的输油工艺,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1985年库鄯线建设开始,卫星遥感图像优选线路走向、卫星遥感资料分析灾害地质影响的应用,比人工测绘地图、机械钻取工程地质资料提高效率30多倍。
———国内研制的油气管道防腐材料有改性沥青、环氧煤沥青、煤焦油瓷漆、聚乙烯夹克等,符合各种腐蚀环境的要求,防腐寿命都在60年以上。
———2005年,国产X80级钢管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高等级管线钢和钢管制造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科技创新正为管道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目前,世界管道向着高钢级、大口径、高运行压力的方向发展。近几年,国外新建的管道基本上都是X70钢级,而且全世界敷设的X80管道目前已达到约1000公里。目前,日本以及欧洲钢管公司已开发出X100管线钢管。国外新建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都在10MPa以上,有些管道甚至考虑采用更高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管道技术创新之路依旧漫长。
欣喜的是,随着我国管线内检测技术,智能清管,内检测机械损伤检查,清管器运行实时监控技术,实时检测监控技术,直升机巡线和管道完整性监控技术等的应用,必将使我国天然气管道工业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用历史和文化的目光透视
鸟瞰一条条舒展在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输油气管网,与其说是钢铁的管线,不如说是烙刻着深厚文化和人文情怀的历史纹路。
五千年中华文明,浩瀚而奥妙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其中相当一部分深藏于地下。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古迹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文化资源。而当管道“潜龙”穿行其中,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狭路相逢,于是,就有了古与今的对话。
管道工程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承载了历史的厚重。
久远的姑且不提,翻开近年来管线建设图册,你会发现,绵延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巨龙,其上游走向与黄河文化带和古丝绸之路比肩而行,中部和下游则是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发展传播的地方,安徽是商周时期文化遗存较发达的地区,河南省是仰韶文化的发轫区。横贯亚洲大陆的中哈管道、西部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则正沿着丝绸之路向我国内地节节推进。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时代,在各种文明融合与竞争中,对星罗棋布于管道沿线的各种历史遗迹的保护,无疑成为工程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豪和骄傲的是,以中国石油管道局为代表的我国管道施工企业,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建设一流工程、绿色管道,不仅实现了对管道沿线生态的重新构建,也完成了对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演绎了我国管道建设史上的佳话。
在管道工程建设中,为实现对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抢救性挖掘,工程建设者确立了管道建设要让步于自然保护的原则,明确了对已知文物的“避让”政策和对偶然发现文物的“停工”政策,做好沿线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家用于管道沿线文物勘探、发掘、补偿的费用达几千万元,沿途应该经过但却绕过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达数千处,但都得到了及时处理和妥善保护。管道工程在创造新型工业文明的同时,以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挖掘的方式书写新的文明。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油气战略的持续推进,覆盖全国的油气管网正在形成,我国的能源结构将更趋合理,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管道建设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