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化工产业链就是以原油为主要原料,经过不同工艺流程所进行的各类油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并包括以其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而构成的产业集合。一体化、园区化、大型化已成为当前完善的炼油化工产业链应具备的3个特点。2007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已达3.8x108t/at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国;我国乙烯产能为996.5x104t/a,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炼油业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柴汽比低于消费柴汽比;炼厂规模偏小,分布不合理;原油加工适应性差,装置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能力不足,能耗偏高等问题。我国石化工业乙烯自给率低,油化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够经济,产品档次低。应借鉴发达国家炼油化工产业集中化、基地化发展的经验,加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核心业务。针对影响炼油化工产业链效益的内外部因素,建议应强化国家宏观政策指导,协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关系,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产品的升级换代,注重环境保护。
1 前言
油价波动起伏不定,导致炼油和化工工业过程的盈利问题突出。而建立合理完善的炼油化工产业链,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行业风险、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投资成本和日常运行费用,还可以节约石油资源、进行清洁化生产,并与环境相互和谐,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现状
国内炼油工业按照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石化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中国石油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九大炼油公司。2007年底,中国石化所属镇海炼化公司以2015x104t/a的生产规模,跻身于美国《油气杂志》世界最大炼油厂行列,成为世界第18大炼油厂。2008年8月,中国石油大连石化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炼油能力达到2050x104t/a,成为中国最大炼厂;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公司2000OX104t/a炼油改扩建工程获得国家批准。截至2007年底,中国炼油能力超过1000X104t/a的炼厂有11座。1978—2007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从9291X104t/a提高至3.8x108t/a,增长3.09倍,年均增长率4.8%,占世界比重从2.0%提高至8.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
石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已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1978-2007年,国内乙烯产能从45.9x104t/a增长至996.5x104t/a,增长20.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8%,2007年乙烯产能排名升至世界第二位;乙烯年产量从38.03x104t跃升至1028x104t,增长26倍,年均增长率达11.6%。
近几年,我国炼油化工行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改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但由于油价高企、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以及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我国炼油化工行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2.2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我国炼油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资源供应越来越紧缺,削弱了炼油化工产业链抵御高油价风险的能力。我国炼油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柴汽比(1.30:1-1.67:1)低于消费柴汽比(1.65:1—1.83:1),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我国炼油业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原油及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2.2.2 我国炼厂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炼厂规模普遍偏小,中小型炼厂居多(见表1)。主要是由于民营小炼油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炼厂不仅规模小,装置不全,而且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相当落后。
②现有炼油能力分布不合理。截至2007年,东北地区炼油能力10447x104t/a,占全国的比例为24.51%;西北地区炼油能力6086x104t/a,占全国的比例为14.28%;华北地区炼油能力5861x104/a,占全国的比例为13.75%;华东地区炼油能力13725x104t/a,占全国的比例为32.20%;华南地区炼油能力5962x104t/a,占全国的比例为13.99%;西南地区炼油能力541x104t/a,占全国的比例为1.27%。不合理的炼油能力分布导致加工能力与消费市场脱节,增加了运输成本,势必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③原油加工适应性差。国内高硫原油(硫含量大于1.5%)加工能力为4300x104t/a左右,仅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13.1%,不能满足我国进口含硫原油加工的需求。
④炼油装置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炼油装置结构中,许多炼厂以常减压、催化裂化为主,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催化重整以及烷基化、异构化比例偏低,造成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特别是加氢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产品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⑤原油深加工能力不足。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原油二次加工能力中的催化重整、加氢裂化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⑥能耗偏高。按照炼油厂的复杂程度和改质水平的不同,目前我国炼油厂的能耗(折合为标准燃料油)大约占原油加工量的6%-10%,有些炼油厂的能耗还高于这个数据。
2.2.3 我国石化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乙烯自给率低。目前,我国主要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大量石化产品长期依靠进口,国产乙烯自给率较低(见表2)。
②油化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石油资源的交通用油和化工用油供应量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同时考虑储运能力大小的因素,由于重点保障交通用油造成的失衡,导致两者有时供应紧张,限制了产品向下游的发展和附加值的提高。长此以往,我国的油、化、纤原料比与国外相比仍将偏低。
③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多数企业和产品并未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地区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这种规模小、布点散的产业布局导致产业链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④产品档次低。我国石化工业加工深度浅,产品种类少,“三高”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所占比重低,精细产品不足。
3 国外发展炼油化工产业链经验
3.1 炼油化工产业链特点
炼油化工产业链就是以原油为主要原料,经过不同工艺流程所进行的各类油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并包括以其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而构成的产业集合。从炼油化工的发展趋势看,一体化、园区化、大型化已成为当前完善的炼油化工产业链应具备的3个特点。
以炼油工业为龙头,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清洁能源供发动机和锅炉、窑炉作为燃料,同时又是有机合成材料的主要原料提供者,由此形成3种类型的主要产业链:①炼油一能源(汽、煤、柴油和燃料油等);②炼油一乙烯一轻烯烃衍生物;③炼油一芳烃一聚酯及下游衍生物。值得注意的是,这3条产业链不是相对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炼油化工逐步走向一体化,使得这3条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发展成为炼油化工综合型产业链。
3.2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链发展现状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链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目前,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集中度低,资产结构比例不平衡,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不够。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产业链。
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集中度低,资源不能得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还限制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进一步延伸;资产结构比例不平衡,导致上中下游的比例失调,从而降低产业链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不够,致使产品附加值不能有效增值。
3.3 国外发展炼油化工产业链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石化工业比较发达,其产业链的建设也较完善,总结借鉴国外产业链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设完善发达的炼油化工产业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3.1 产业集中化、基地化发展
发达国家石化工业逐渐集中到经济发达区域,区域内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石化企业,企业之间上下游原料互供,通过综合优化协同发展,使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形成高度集中的大型石化工业园区。
3.3.2 加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控制炼油投资发展规模和原油加工量,以维持较高的炼厂开工率,增加高硫原油加工能力,提高炼厂加工不同原油的灵活性,增加炼厂深加工能力,抓紧进行炼厂的升级改造;努力发展清洁燃料的生产,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降本增效,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合理组合工艺,提高产业集中度,走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3.3.3 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
国外积极开发和应用原油深加工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把原油转化为交通运输用燃料和化工原料,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投资和生产成本,国外还不断开发装置大型化生产技术,促进装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能耗物耗的下降。
3.3.4 突出核心业务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凭借资源和国际化优势,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主导产业;为提高竞争力,放弃非核心产业,突出主导产业,突出技术优势;淡出传统产业,向更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提高附加值。
4 影响炼油化工产业链效益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产业链效益的内部因素
4.1.1 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
目前,国内炼油化工行业大力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合理有序地延伸。反之,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影响产业链的延伸,进而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到2020年,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这将大大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加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4.1.2 生产方式
炼厂向化工方向延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经营,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炼油化工一体化战略的核心是提高集成度,包括提高生产企业地域分布的集成度——组建石化企业集群;提高石化生产装置的集成度——装置大型化及物流管道化;提高运行管理的集成度——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以及提高炼油化工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度——培育关键性的组合技术并形成炼油一乙烯、炼油一芳烃、炼油一化肥等一体化产业链技术。炼油化工一体化可将10%-25%左右的低价值石油产品转化为高价值的石化产品,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及公用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减少库存和储运费用;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1.3 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直接决定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生产规模化已成为世界炼油化工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2008年是中国炼厂规模化建设的高峰之年,全年投产或在建的炼油项目能力超过6000x104t/a,但是自9月份以来的金融危机对国内炼油化工行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2009年将是炼油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继续发展的一年,预计全年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6320x104t/a。
4.1.4 产业链延伸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延长产业链,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比如通过生产清洁燃料,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降低油品质量升级成本,逐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产业链能更好地消化高油价所带来的成本。
4.2 影响产业链效益的外部因素
4.2.1 原油质量
在高油价环境下,高硫与低硫原油价差进一步拉大,加工高硫原油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同时还可提高产业链规避高油价风险的能力和经济效益。
4.2.2 原油价格
油价上涨将直接导致炼油成本上升,抑制下游需求,对国内通胀形成一定压力,推高以石油作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产品的出厂价格,而且会带动成品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影响消费价格。在石油化工行业,伴随原油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一方面可以缓解石化企业因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受控而带来的利润压力,另一方面也将给以原油下游产品为原材料的企业,如化纤制造、塑料制品、橡胶制造等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
4.2.3 政府政策
我国成品油价格原来实行政府定价,即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因此涨幅不能和国际油价同步,导致下游的炼油企业“价格倒挂”,从而导致炼油一能源产业链(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整体亏损,给我国炼油行业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困难。2008年12月18日颁布实施了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理顺了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实现有效接轨,国内炼化企业已实现盈利。
4.2.4 国际竞争
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国内炼化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将日益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国际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市场空间,追求最大利润。加入WTO后,国内基础化工原料、化肥、三大合成材料、橡胶制品等市场进一步开放,我国的炼化企业将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考验。
4.2.5 环保压力
为了进行清洁化生产,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这将使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到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中国石化青岛大炼油为了实现环保领先,用于环保设施的项目投资达到12.7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以上,该厂的硫回收利用率达98.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96%以上。
5 对策及建议
结合炼油化工产业链的自身特点及我国炼油化工产业现状,借鉴国外产业链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链今后发展的相关对策。
5.1 强化国家宏观政策指导
我国政府应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炼油化工企业的集中度为目标,加强炼油化工设施的完善与配套,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应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法规体系,继续关停产品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小炼油企业,杜绝小炼油厂的资源浪费,提高炼油化工企业的整体资源利用率;继续推进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同时还应加强原油储备能力建设,以规避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对我国进口原油的风险。
5.2 协调产业链与供应链关系
优化调整石油消费结构,将有限的石油资源优先保证化工产业发展,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同时进行国际化经营,可使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降低成本和规避行业风险。
5.3 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继续调整、改进炼油装置构成,使用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生产能力,满足清洁燃料生产的要求;积极推广炼油与化工的ERP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调研、实施和培训工作。
5.4 加强产品升级换代
加强符合环保要求的清洁燃料产品的生产,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产品中的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介入生物燃料领域,加快生物燃料产品的开发。
5.5 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炼油化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责任。炼油化工企业的装置应采用空气冷却器以减少冷却用水量,并进行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炼厂尾气深度处理,大力发展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等工艺,逐步实现无污水排放炼厂、清洁炼厂等目标。目前国内炼油化工企业应加大环保方面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清洁生产,从而为炼油化工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来源:《中外能源》2009年第10期 作者:孙仁金 邱坤 单丽刚 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