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路攀升,这不仅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一层阴影,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变数或实质性的损害。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不断高企的严峻形势,积极鼓励藏油于民
、利用税务杠杆减弱原油出口的动力、把握时机打造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体系、积极开辟新油源是缓解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几大途径。
限制出口缓解油荒
2006年11月初,油品进出口开始实施新关税,其中,成品油进口关税由原来6%左右降低为2%。同时,原油出口则开征5%的关税。财政部在公布这一调整时表示,是为了利用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同时,利用出口关税政策进一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出口。其中,成品油进口关税由原来6%左右降低为2%。同时,原油出口则开征5%的关税。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国家对能源产品“严出宽进”,根本上是为维持国内油品供应平衡。
董秀成表示,秋末冬初,虽然国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油荒,但是在某些地区,仍然有一些油品被限量销售。此次调整成品油关税,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增加进口、抑制出口增加国内的油品数量。
专家认为,这是国家采取积极策略应对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结果,紧缩出口配额,运用价格手段对我国原油出口加以限制的措施已显成效。
加强石油储备战略
近期,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消息备受各界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尽管跨国公司是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角,但是发达国家政府一直坚持在企业商业储备之外建立国家储备。目前国际油价与峰值相比已跌去25%,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应把握时机打造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体系。
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的上涨行情中,日本也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
战略石油储备不但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
早在2004年,为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中国就已经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首批确定的四个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宁波镇海、舟山岱山、青岛黄岛和大连。此前,中国一直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储备主要依赖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综合储备天数大约仅为21天。去年8月,镇海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式建成,10月宣布启用,接受原油注入。目前,其余三个也正在有序建设中。
石油储备体系实际上包括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的能力。
其实,借助石油战略储备手段规避能源使用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影响,已是众多石油消费国家的惯例。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IEA及其成员国几次动用石油储备,成功起到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市场稳定的作用。
积极鼓励藏油于民
打造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体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此前哈尔滨石油体制改革论坛上,民营油企曾联合发起上书,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提出“藏油于民”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议。
此建议书指出:民企参与国家石油储备,可以使国家受益、民企获取合法的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国内,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收入,降低国家石油储备成本。对于国外,可以使民企发挥其经营灵活、信息灵通、目标小的优势,形成多元化、多成分的海外兵团,使收购油源的行为更加灵活。
2006年12月中旬,张家口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联合石化)已获准在当地扩建一个10万立方米的仓储油库,这标志着中国在架构未来石油战略储备中民企将成为一个重要力量。此前较早时,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表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而石油业的大门已经向民营企业敞开,在这一领域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有专家坦言:架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必须考虑商业运作,民营油企的力量不能被小视。
积极开辟新油源
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一路飙升,进口量也是年年上涨。2005年我国原油消费近3亿吨,进口量达到了1.27亿吨。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加上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需求的拉动,我国未来对原油的需求必将进一步放大。
非洲资源优势明显,但缺乏开发资金,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能源,需要也有能力参与非洲能源领域合作。事实上,这种互利合作也是一种双赢。非洲国家通过油田开发得以发展,中国也有了稳定的原油来源保障。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多达800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蓬勃发展的中非能源合作也存在着隐患,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非洲国家政局不稳,反政府武装势力较大,BP等退出尼日利亚也是迫于无奈。中国石油企业进入非洲,虽然大都有政府间的合作作为基础,但这种隐患仍要引起重视。
从长远来看,替代能源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改变目前的能源格局。当前“煤制油“是个热点,但毕竟远水不解近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原油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替代。进口渠道的畅通关系到国计民生。非洲的原油,对于中国来说很重要。
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