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居太行山南麓千米地下的煤层气,已经不再是有气无力的“潜龙”。
今年,华北油田煤层气分公司干部员工紧紧扭住“增气上产”这个“龙头”,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思维,推广先进科技,坚持精细管理,使生产衔接更趋紧密、排采更趋科学,推动了日产气量节节攀升。截至10月中旬,这个分公司每日通过管道穿越太行山麓、汇入西气东输干线的煤层气达到130万立方米,是今年年初日产气量的1.6倍。
在气虎一啸惊太行的背后,是华北油田人坚持深化科研、创新思维和精细管理的韧劲儿和干劲儿。
潜心研究摸准气虎命脉
华固6-7井是去年下半年投产的一口开发直井。与一般天然气井大强度抽水不同的是,这口井在生产初期,地质人员不仅使用小功率管式泵连续缓慢排水,在解吸产气初期还关闭角阀,避免气水双相流造成产水量急剧下降。
煤层气分公司地质人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憋压排采提高排水降压效率以获得单井高产。今年,他们应用“五段三压”排采方法,已经投产的81口产气井中有15口日产气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掌握这种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排采方法,煤层气科研人员却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早在2006年9月第一口井排采时,他们为了早产气、多出气,按产气量“单峰”理论,下大泵强抽强排,快速降低井底流压,结果事与愿违。不仅地层大量出粉煤灰,经常卡泵停产,而且许多井成了没有压力、不出水、不出气的死井。
暂时的挫折,没有挡住科研人员前进的脚步。科研人员从研究单元体开始,潜心探寻排采规律,打破了传统的“单峰”理论,得出了“双峰”理论,并逐步认识到强抽强排的理论是不科学的,逐步摸索形成了“长期、渐变、连续”的排采原则;在此基础上,又针对气体、液体、固体(煤粉)三相同时运移极易造成堵塞或气锁的情况,探索采用套管憋压的方式,先不让气体运移,只是先抽水排灰,直到粉煤灰基本排净、水变清时再使气液同出,进入正常排采生产。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他们逐步摸索出适合煤层气不同阶段的排采方法,应用于现场后见到明显效果,单井最高日产连续突破1万立方米。
依靠科技搭建急诊平台
沁水煤层气田地处山区,井站管理和人工巡井难度大,特别是道路泥泞或大雪封山致使操作员工无法进山及时启停,很容易造成采气井奄奄一息甚至报废。因此,如何打造信息快速反应和紧急抢险平台,成为煤层气分公司日常生产的一大棘手难题。
煤层气分公司认识到,创新是困境中突围的唯一手段,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才能提高日常生产管理水平,才能确保管理及时到位。在此情况下,分公司确定了“以自动化为依托”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积极加快自动化建设。
从制定樊庄区块6亿立方米产能建设规划时,他们就将自动化列入重点工作,先后实施并建成了数据传输、远程启停井、排采井监控、煤层气处理中心和集气站全自动控制四大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樊庄区块497口单井、6座集气站和1座处理中心全部实现自动监控管理,不仅减少了看井站点23个,而且降低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
他们还在电力系统采用国内外知名公司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整个煤层气田的所有变电站和开闭所,均实现了无人值守和远距离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和及时启停,满足了煤层气开发连续供电需要。今年,他们应用远程自动化系统,已经解决7件突发问题。
因井施治开出上产偏方
在已建成6亿立方米产能的樊庄区块,煤层气分公司今年新增的直井仅占4%,煤层气日产总气量却增加了1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井平均日产气量迅猛增长。
为提高老井日产水平,煤层气分公司精细管理、因井施治,对80口井实施小型、中型、大型三种规模的二次压裂,见效井60口,日增气量5万立方米;对产液不正常、排采时间超过1年、管柱结构不合理的三类11口井进行检泵作业,日增气0.6万立方米;对22口井扩大油嘴出气孔径,有效降低井口压力,增大输气压差,日增气量3万立方米;通过增加压缩机、定期扫线、通球等方式,使28口井日增气量2.2万立方米。
不仅如此,他们还划分排采单元,实施“一井一法”和分类排采。对樊庄区块2009年以后投产的80口井,根据地质条件分成三类,对于地质条件最佳、平均日产气2500立方米以上的31口一类井,严密监测,根据压力变化,随时调整工作制度,确保气量稳中有升;对于地质条件一般、平均日产气1500立方米以上的42口二类井,重点测准水质,防止流压下降速度过快造成煤层出灰;对于地质条件差、日产气只有700立方米的7口三类井,稳定解析压力,测准水质和液面变化,控制出灰,最大限度地扩大泄压面积,提升产量。通过这种有差别的排采工作,既让“快牛”跑得更快,又确保了“慢牛”不掉队。